中国青年网威海7月17日电非遗传统文化如一棵古树,在古时被先人种下种子并萌芽,能够传承至今的非遗文化遗产古树在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哺育下茁壮成长。如今处于新时代,非遗这棵大树应该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冒出新芽,抽出新的枝桠。威海锡镶作为百年传承技艺,在数代传承人继往开来的创新传承之下,正焕发着活力。为了进一步了解锡镶非遗文化在如今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状况,了解它的独特技艺,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于2024年7月17日前往威海民俗文化邨锡镶文化馆拜访了非遗传承人李江玉老师,以此来学习锡镶非遗相关知识,助力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
百年传承,探本溯源锡镶技艺作为百年传承非遗文化,其在威海的起源最早能追溯到清朝末年的英商威海卫时期。那时,一位老锡匠在老锡铺工作的时候,不小心把自用壶的壶嘴打掉了。而老锡匠非常舍不得自己的壶,于是用锡将壶的壶嘴包裹起来。由此,老锡匠的做法成为了一种可以用来保护各类容器的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工艺。后来又被英国商人发现,他们非常喜爱这种工艺,于是将这种工艺所制成的工艺品带回了自己的国家,这便是威海锡镶作品出口的开始。因此说锡镶在那时盛行,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没落,近几年又被非遗传承人重拾起来,创新改进,并发扬光大。百年锡镶,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代传承人的砥砺奋斗,重现历史荣光。
锤声叮当,匠心技艺 随着李江玉老师的徒弟李振林老师带领实践队员走进工坊,工人们正在制作锡镶制品,锤声叮叮当当响彻在整个工坊内,是工人们正在细心地手工开口、篆刻以及进行抛光打磨。李老师拿起一个半成品向实践队员们介绍锡镶的制作方法。从工序上来分工,首先是要画锡,在整块的锡锭上画出图案并进行雕刻,这样就能制作出模具。然后将熔化的锡水灌入模具,这样便能够做出锡片。待锡冷却后,就要开始最精细的步骤,即人工用雕刻刀及小锤等工具在芯片表面进行雕刻,这通常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最后是焊接,需要把锡制图案按茶具的弧度拉出形状,并固定于茶具上,然后进行抛光打磨,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图为锡镶传承人李振林老师向实践队员讲解锡镶知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慧慧 供图
继往开来,非遗创新李老师说,非遗的传承不能只是一味地将先人的方法原封不动地一路搬运下来,而是要继往开来,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顺应不同时代的潮流。每一代传承人在传承基础上都有自己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非遗传承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才能够更好地发光发亮。如今非遗传承人李江玉老师以及各个前辈,无论是从制作方法还是传承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如今的威海锡镶技艺,传承了古老的锡片制作方法,并支持手工制作,使锡片上每个图案都是由一锤一锤敲打而来,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借助新时代的力量,锡镶的制作材料不断进步,从一开始的长期保存易氧化发黑的含铅锡,到现在的纯质锡,杂质含量越来越少,柔韧度越来越强,更易保存欣赏。为了发扬锡镶文化,如今的锡镶不仅仅附着于瓷器上,更是与各类工艺品相结合。锡镶与油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锡镶版画风格,可以用于欣赏和记录美丽风景;锡镶与文旅相结合,锡镶图案越来越多样,其中将锡片图案制作成各地独特景观,如锡镶的山东十六地市获奖作品,将威海的幸福门,青岛的五四广场等等都镶嵌在壶身上。将锡镶技艺制作为文创作品,不仅发扬了锡镶文化,也助力了当地的旅游发展。
图为锡镶与油画相结合的锡镶版画作品“创业门”。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慧慧 供图
结合新时代,锡镶技艺发扬到五湖四海,通过各大媒体的传扬,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锡镶作品的美丽。于是,威海锡镶就有了专门合资厂家,例如景德镇、福建以及河南平顶山、江苏宜兴等地,外地产窑,并将各类器具邮寄过来,在这里进行锡镶打造,锡镶从只能镶到紫砂材质上,发展到可以镶嵌在淄博琉璃,以及木制品上。以此来制作锡镶工艺品,由此推动了一个产业链的形成。不仅如此,在数字时代,能够通过许多方式助力锡镶发展。通过数字化方式,能够将一些已经流传出去,无法带回的锡镶作品,制作成拓片。永久地保存了以前锡镶作品的图案,通过这些拓片,能够更好地感受先人的匠心精神。以及通过3D打印的数字化方式,将设计图3D打印成模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新时代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如此,李江玉老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锡镶文化,在威海民俗文化邨的锡镶文化馆,开设了研学项目以及各种培训班,建设了学习基地等等,让更多人对锡镶产生兴趣,这能够更好地助力非遗锡镶文化的发展。
图为锡镶与琉璃相结合作品“平安如意”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慧慧 供图
数字化时代还催生了众多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社交媒体、直播等,这些平台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威海锡镶相关视频在各大平台上传播,相关作品也能够在网络上上架售卖,许多人通过视频能够更加细致地了解学习锡镶技艺的相关知识。通过此次的实践学习,实践队队员对锡镶技艺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百年多来传承的不易,体会到了非遗传承背后的沉重。如今处于新时代大背景下,人们应主动地寻找更多的创新方式,让锡镶技艺历经百年仍能焕发光彩。(通讯员 周慧慧)
图为实践队员与锡镶传承人李振林老师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慧慧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