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了工作人员的同意后,我伸出手,轻轻地触摸了深红色布面上一针针缝出的天纹地纹。指尖触碰至深刻纹理的那一瞬间,我心中的壮乡文化终于鲜活起来。
或识于画册,或于博物馆玻璃橱窗前给予匆匆一瞥。在来到武宣亲眼探访壮歌歌王前,我对这饮誉天下的壮服仅仅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知晓其源远流长,难忘其成衣庄严而不失鲜活的壮纹,听闻过一件精美的壮服需要诸多匠人呕心沥血,经年累月才能成衣一件,此外所知甚少。因而当这个夏天,我被告知有机会去武宣走访并考察壮乡文化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内心欢欣而又好奇。就这样,南宁理工学院的红砖实践队社会实践团,与和我一样对壮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深感兴趣的队友们一起来到了武宣,开展了自2024年7月6日至11日为期六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在武宣,我终于切实地接触到了壮服之美。
壮服美在其古韵,更美在其不停地迭代创新。
武宣县文化档案馆里的文字忠实地记录着武宣壮乡文化的发展。古代壮服古朴,现代壮服富丽,当我的指尖从文献第一页翻至最后一页时竟心生恍惚:横亘几千年,从古至新世纪,武宣壮服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以如此高水平、如此精致绝伦的姿态传承至今?而纸面上印刷出的壮服照片沉默不语,却以骄傲而自信的姿态回答着我的问题。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时,我从宽阔的落地窗看去,窗外雾蒙蒙的雨后扬州城景与我对望,古街乌瓦白墙的色彩在雨中变得温润而极具古意,于是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武宣壮服凝聚了这一千年古城在历史波涛中洗练出的美,武宣城屹立不倒,壮衣艺术便流传至今。
图为壮乡文化传承人与实践团队讲述其坚持文化传承的原因。
流传至今的壮服制衣艺在新时代呈现出了独特的美,这与制衣艺匠人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有关。我们来到非遗传承人的家进行参观时,引领我们参观的传承人颇为骄傲地指着一排排衣架中的壮服向我们介绍着创新壮服。看着与我印象里温敦的玄黑和夺目的朱红完全不同的绿,我被惊艳得几乎失语。我曾经在心中幻想过诸多壮服在传承中创新的诸多可能,脑海中仍是清一色的艳丽的红,仍是不同载物上附着的螺钿与银饰,而这一件像油画一般的壮服则让我抛却了以前的刻板印象。壮服崭新,还有着新衣独特的味道,头饰放置于一旁,仿佛作衣匠仍要在其上进行加工,作为一件艺术品,它仍具有无限的可能。我想壮服的姿态也应当如此:在过去还是未来,有无限种可能。
壮服美在其体现出的匠人之智,更美在其蕴含的匠人之心。
图为壮服刺绣。
图为红砖实践队成员与传承人试穿壮服。
踩在布满成衣的房间的地板上,传承人让我们留神脚下:“脚下的有拖地的裙摆,不要踩到它”。她揭开壮服上的防尘布,衣柜中的壮服在四十度的酷暑中仍温凉依旧。几个大衣柜,几十种不同的工艺。与队友行走在其中时,我内心总生起无尽的喟叹:以前开创这些工艺的匠人,如今传承这些工艺的匠人,究竟是以怎样的智慧,怎样的一双巧手才能在纯粹的布面面上如雕花般构建出一幅幅令人赞叹不已的奇景。我还听闻其中的螺钿工艺曾一度在清朝失传,正是武宣的传承人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与复刻中再次摸索通了这一工艺,将历史的脉络再次接通。听到这件事情时,我正聚精会神地看刺绣出螺钿图样的女工。乳白色的螺钿片在她右手边叠成了一座小小的山,窗外散进来的日光让螺钿片折出璀璨瑰丽的色彩,她没有抬头,针线动作却干净利落,她的心血会被绣在布面上,再过几个月或几年,他们通力合作所制作出的壮服成衣将被送往国外,在不同色眼睛的注视下沐浴着赞美之词。
图为文化传承人为红砖实践队展示其所获得的荣誉。
图为非遗传承人所作的笔记。
至此,我心中的壮服仍是不可触碰的。它或是那一件艳丽的朱红成衣,或是细线绣成的古朴花纹,或是未绣完的壮纹针痕,或是伏案工作者经年累月劳作的心血,或是展览品一旁所标注的禁止触碰。而在成衣间的零距离接触,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壮服的温度。在工作人员的同意下,我的指尖抚摸过了起伏不平的布面。针线痕锋利,那流动鲜明的颜色色也变得坚硬了起来,稍稍一用力会在指腹上留下浅淡的痕迹。天纹地纹的井字纹刺绣排列得如此整齐,传承人却告诉我,这只是入门刺绣的联系品。我四下环顾,看到更复杂所需技术更精湛的壮纹,或是天地纹或是走兽纹,刺绣学徒还要再刺绣两三年的井字纹才能参与工艺品的制作,而传承人则需要再刺绣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的花纹,才能完成手中的工艺品。
壮服的美,我想还是美在创新发展下未来的无限可能。
武宣的七月暑热正盛,我漫无目的地走在武宣的街头,内心思索着武宣壮乡文化为何至今日仍以独特的美传承与发展至今。我想,这既离不开一代代手工匠人精益求精的传承,也离不开武宣人对于制衣艺的自信,对于传承壮乡文化的信念。走访武宣,我在介绍者嘴中听到过很多遍“我们武宣壮乡文化”,想来这也是对武宣文化的自信,对于壮乡之美的自信。武宣人既能守成,也能进行创新,在走访中,我们从普通百姓和非遗大师口中都听到了武宣壮乡文化曾经的辉煌,曾经面临死局如何重生,而当下又在时代发展绝对停滞的脚步中寻求着新的方法。或许一代代手工传承者会老去,或许种种古法工艺会消逝,但武宣人永远用年轻的目光和年轻的思维看待当下,以非凡的决心带着壮衣艺破局。
图为红砖实践队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那么,千万人之外的我,又能为武宣壮衣做些什么呢?
在这个夜晚,我执笔思考至此,内心仍泛起无尽波澜。我仅仅六日看到的灿烂壮衣影竟让我也觉得深陷一场武宣梦中了。可是壮服是切实存在的,壮衣艺艺也是切实流传至今、并且势必会流传更广更久的。我不是壮服的制造者,也不是壮衣艺的传承者,我是红砖实践队中的一员,我所能做的是认真地总结我这短短六日走访武宣的见闻,采访传承人、壮服店与壮衣工艺传承人的所闻所想,用尚且不成熟的笔写下我的思考和我的见解。我深感文化传承之任重道远,这既是因为优秀文化本身厚重而意义深刻,也是因为新时代新变化让文化传承面临着重重困境。在成衣间高达两三米的衣柜下,我感觉自己的身形小而又小,而在时代中,我们则更为沧海一粟。但正因我们身负文化传承之责,因而即使仅仅如萤火,也要竭力发出辉光。(通讯员霍厌青 于佳迅 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