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锡镶光辉 迎非遗新潮
时间:2024-08-08 12:37:56 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串联过去与当今的璀璨明珠,应在历史长河上熠熠生辉。而今,随着数字化新时代的到来,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可以借助数字结合的力量焕发新生。为了解锡镶非遗文化在如今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现状,探寻其文化魅力,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于2024年7月17日前往威海民俗文化邨锡镶文化馆拜访了非遗传承人李江玉老师,以此来学习锡镶非遗相关知识,助力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
威海锡镶技艺作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开始只是老锡匠对自用壶的修复。从单单用锡将断裂处连接方法,发展为将锡片制成各种图案镶在茶具上的保护功能,再到后来被英商发现,锡镶技艺在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彻底兴盛起来。威海锡镶在清朝末年发祥,在威海卫时期盛行,在抗日战争时期又没落下来。如今在近代几位传承人的手中,威海锡镶彻底地达到了鼎盛时期。
走进锡镶文化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十分清新。锡镶文化馆一侧是工坊,另一侧是展览馆,中间围成一个小院子种植着盆栽,放置着石桌,有锤声叮叮当当响在耳边。非遗传承人李江玉老师将锡镶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在文化馆中走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李老师对锡镶的热爱。展览馆洁白的墙前展示着各种锡镶制品,锡镶技艺所展示的不仅仅只有茶具类的锡镶制品,更有与油画或与照片相结合的锡镶版画。因遗失海外或者各种原因而无法收回的早年间锡镶制品的锡片图案,也被拓印下来展示,供大家学习。李振林老师介绍道,英商威海卫时期的锡镶制品的作用更多是观赏,发源于百姓生活中的锡镶,在英国人的出口下成为一项收藏品。而在如今,锡镶回到大众人民身边,重新发挥了它对茶具的保护作用,让人们手中的茶具能够更长久地保存下去,如此一来便推动了锡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锡镶技艺的传承,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人认真研究的成果。非遗的传承需要走先人的路,更需要在先人们的步伐中,找到属于自己时代的独特道路。在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李江玉老师的带领下,威海锡镶技艺的传承仍然坚持手工制作,但在发展方式上已经寻找到了许多能够适应新时代的传承道路。从最早用于紫砂壶上的锡镶,如今逐渐发展到可以适用于多种材质,如瓷器、琉璃、木材等均可以被锡镶。不止如此,在茶具上闪闪发光的锡片也相较过去有了大不同。从最早,英商要求工匠们将锡片打造成中国独特的龙凤图案,到现在,锡片可以是任何想要的形状。人们用于自己使用,可以将锡片的图案制成“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模样;用于庆祝老人寿辰,可以制成寿桃、仙鹤图案;甚至锡镶与文旅相结合,将图案制成当地的特色景点,成为特别的文创作品。
面对如今新时代的迅速发展,为不让非遗技艺落下时代的步伐,李江玉老师不断寻找助力威海锡镶技艺发展的新方式。通过与茶具生产业的联动,威海锡镶与景德镇、福建以及河南平顶山、江苏宜兴等产窑厂合作,形成了一条锡镶茶具的生产链。茶具从外地被送到李江玉老师的工作室,在工坊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位工人纯手工开口、镶嵌、打磨、抛光。李江玉老师将威海锡镶制作过程剪辑发送到网络平台上,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同时也能够找到更多的合作厂家。不仅如此,李江玉老师充分利用锡镶文化馆,开设了各类锡镶体验课程,并与高校合作,展开了一系列研学旅游项目。这样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接触、了解锡镶,并产生兴趣。工作室中的李振林老师说道,“正是因为热爱,才会坚持将这门技艺一直走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不让它失传。”
非遗技艺的传承之路十分艰难,作为百年技艺,威海锡镶发展到现在,我们更应该寻找更多符合时代的方法,让其更好地传承下去。“传统文化像一条长河,流到每个时代,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注入了自己的文化创造”,当旧日的文化被新时代的传承者采撷成不朽的诗篇,锡镶技艺因人的热爱而重焕光华。新青年的我们,更应走好非遗文化传承之路,借助数字化时代的力量为这条非遗文化之河注入活力,让它能够源源不断地潺潺流淌下去。
作者:大学生之声 来源:大学生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