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以史为镜,体悟传统”实践队成员前往铜陵市博物馆,穿越时空,亲历一场关于铜与历史的深刻对话。
铜陵,这座被誉为“中国古铜都”的城市,其深厚的铜文化底蕴让身为铜陵人的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来到铜陵博物馆、这座具有历史气息的建筑出现在眼前时,也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其建筑主体充分体现了青铜文化的特色,采用方圆结合的设计风格,既秉承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又完美诠释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的“范”与“器”关系。这种设计使得博物馆建筑外观恢弘大气,成为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地标。博物馆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圆形铜幕墙。这面幕墙由近3000平方米的菱形青铜板拼装而成,用铜量高达50吨,是中国最大的单体装饰铜幕墙。幕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铜陵出土的青铜器——春秋龙耳鸟纹鉴(也有说法是春秋兽耳鸟纹鉴),寓意“以史为鉴”,其现代铸造工艺及创新理念实为中国单体铜幕墙之最。在阳光的照耀下,这面铜幕墙熠熠生辉,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图为铜陵博物馆正门 通讯员 代晨晞 供图)
铜光流转,古韵悠长 博物馆主要分为铜文化历史展、铜工艺精品展、现代铜产业展三个展馆,分别从不同角度向游客展示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魅力的铜文化。其中我最让我感到奇妙和震撼的就是铜文化历史展了。走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采矿、炼铜的情景,展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铜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夏商周时期是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不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更是权力、地位和礼仪的象征。青铜器的制造技艺精湛,纹饰繁复,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
展览汇聚了来自各地的珍贵青铜器,包括鼎、簋、鬲、甗等食器,以及爵、觚、斝等酒器。这些文物造型各异,纹饰精美,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展示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工具和设备,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例如,汉代的变形蟠螭纹提梁壶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冶金、铸造等领域的先进水平。深入观察展品的细节、工匠的姿态,我感到仿佛每一件展品都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它们承载着千年的故事与智慧,闪耀着匠人精神的火花。在博物馆的灯光下,我仿佛能听见古代工匠们敲打铜器的声音,感受到那份对技艺的执着与追求。
同时铜工艺精品展展出精美的铜工艺品,如青铜器、铜雕塑、铜饰品等,展现铜文化的艺术魅力。现代铜产业展介绍铜在现代工业、建筑、艺术等领域的应用,展示铜产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它们都在独特的现代化设计和制作中散发着文化的魅力。
(图为变形蟠螭纹提梁壶 通讯员 代晨晞 供图)
古铜新韵,文化交融 此次参观更令我难忘的是,铜陵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文化、启迪智慧的平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数字博物馆、VR体验等,让古老的铜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古今交融的展示方式,让我对铜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铜文化的魅力。走过一条昏暗的、充满历史气息的长廊,一面投影出现在眼前。看着影像中栩栩如生的匠人和铜矿,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代工匠来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我能够亲手“触摸”到那些古老的青铜器,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和文化温度。同时,数字博物馆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我营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宫廷、战场或祭祀现场,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让我对铜陵博物馆的展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铜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我深刻感受到,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地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图为铜制古人 通讯员 代晨晞 供图)
铜韵新生,文化续航 这次参观让我认识到,铜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保护与修复工作至关重要。未来,我们要更加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三维扫描与模型重建等,对古代铜器进行精细化的保护和修复,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得以完整传承。同时铜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的普及。加强铜文化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社会教育中的普及力度,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展览讲座、开展研学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铜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度。铜文化旅游是将铜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经营模式。未来,将深入挖掘铜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铜文化相关的旅游景点、举办铜文化艺术展览、推出铜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同时,也将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铜文化旅游线路和品牌。
展望未来,铜文化将在传承与保护中不断创新与发展,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推进与文化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我相信铜文化将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和共同努力,为铜文化的发展贡献出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