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手艺·乡愁·新生:一场关于根的对话"

时间:2024-08-15 16:53:18 关注:

  调研背景、目的与意义

调查背景

  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脉络中的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技艺的精髓和历史的厚重,更是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灵魂的生动展现。乾州农贸市场蕴含的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而独特,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商品选择,还成为了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但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一代参与度低、市场推广不足、生产规模小等问题。

调研目的

  为深化推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本次调研深入探讨乾州农贸市场传统手工艺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潜力,旨在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策略和建议,促进手工艺与市场经济的融合,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了解调查湘西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情况,包括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情况等 。

  分析湘西传统手工艺市场需求,调查传统手工艺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了解消费者对湘西传统手工艺的需求和喜好。

  了解湘西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等。

  调查湘西传统手工艺的宣传情况,包括渠道、形式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调查,可以全面了解湘西传统手工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湘西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调研意义

理论意义

  湘西传统手工艺对于探究湘西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团队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多角度提出相关保护措施与发展渠道,旨在加大民族文化传播力度,推动湘西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振兴的联合发展。

现实意义

  湘西传统手工艺是湘西经济的重要支撑,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全面了解湘西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借助“互联网+”等传承模式,可以推动湘西经济发展。

  通过对湘西乾州农贸市场的深入探究,本文总结出了一套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发展路径。我们从多个维度提出建议,拓宽湘西传统手工艺宣传渠道,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

  传统手工艺概况

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概况

  湘西地区多彩的地域文化与生态环境、较大的人口基数、古老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古老而神秘的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在苗族中极具代表性。传统手工艺是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技艺和方法,它们通常与特定的文化、地域和民族特色紧密相关,不仅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根据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如苗绣、银饰、蜡染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根据田野调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整理出湘西现存的传统手工艺主要类别。

湘西传统手工艺主要类别
类别 名称
编织 土家织锦、苗族花带、竹编
刺绣 苗绣、土家族挑花
剪纸与刻绘 剪纸(锉花)、踏虎凿花
金属加工 银饰锻造
食品制作 绿茶制作

乾州农贸市场传统手工艺概况

  乾州农贸市场作为湘西地区的一个重要市场,其特色手工艺反映了湘西苗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乾州布艺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例如,布艺在色彩艺术方面强调明快质朴,绣工粗细兼备,既有剪纸的效果,又有刺绣的特点,且题材广泛,多以动物、植物、吉祥图案为主,颇具民间风采。而苗族银饰锻造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著称,它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此外,在苗族社会中,手工艺品常常被用作婚嫁、节庆等场合的礼物或装饰品,具有浓厚的社会意义和象征意义。这些特色手工艺不仅是乾州农贸市场的亮点,也是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重视,这些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根据田野调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整理出湘西现存的传统手工艺主要类别。

  调研方法

资料收集

官方网站和新闻发布平台

  百度百科、搜狐等搜索引擎提供了乾州农贸市场的基本信息,包括占地面积、摊位数量等。此外,湖南日报和新湖南客户端等官方媒体发布了关于乾州农贸市场的湘西报道,包括市场的历史、营业情况以及市场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地方新闻报道

  吉首市融媒体中心和吉首市站等地方媒体机构(如吉首市广播电视台、湘西生活网、湘西头条)报道了乾州农贸市场的最新动态,包括新市场的开业情况和市场布局等详细信息。

实地调研

  直接前往乾州农贸市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市场环境、商品陈列、顾客流量等情况,在乾州农贸市场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们共计准备了232调研问题,调研时长共计6个小时,走访店铺及摊位56处,与商贩、市场监管人员、顾客不断交流。经了解,市场主体分为三层,一层主要布局为家禽区、水产区、肉铺区、干货果蔬区等,二楼主要布局为农机农具区、手工家具区等,其中主要为传统手艺制品,如苗族银饰、苗族服饰、竹编等,三楼主要为特色农产品区以及跳蚤市场等,实现了传统农贸市场向智慧农贸市场、社区邻里中心、生态农贸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内摊位须支付租金,但摊位楼层不同,大小不同所付租金也不同。所付摊位租金有2元/天,100/天,和2000/年。

访谈法

  本团队在乾州农贸市场共计采访83人,为湘西传统工艺人制定个性化调查内容,与其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与深层次探讨,最终以文字、视频的形式记录与每位工艺人的访谈内容。调查对象覆盖面广、涉及范围大且具有代表性,因此可分析湘西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如何对其展开更有效的系统性传承和传播。

  湘西传统手工艺现状分析

湘西传统手工艺传承面临的困境

  湘西传统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团队通过实地访问分析发现,由于传统手工艺行业从业者的老龄化与湘西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地域性,缺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传承方式多样性与局限性并存

  师徒传承:湘西传统手工艺传承多依靠师傅传授技艺给学徒,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技巧和工艺。

  家族传承:在一些手工艺传统世家中,传统技艺通常在家族内部进行传承。家族成员通过代代相传,保留和传承着湘西传统手工艺的技艺。

  学校教育:湘西传统手工艺已经成为一些学校的课程之一,通过开设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传承湘西传统技艺的机会。

  目前湘西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仍是通过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线下学习方式来进行传承的,传承方式仍存在着地域的局限性,缺乏更为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

湘西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程度低

  传统手工艺产品多集中在实体店,主要通过线下销售或是经熟人介绍购买。这一类实体店多为传承人个人、家族或是师徒的工作室,规模较小,并未形成商业品牌。

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

  湘西传统手工艺市场需求呈现出较为积极的发展态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积极将传统手工艺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苗绣作为湘西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旅游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还成为了当地文化旅游的品牌象征。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苗绣等传统手工艺逐渐成为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和购买。‌

影响手工艺发展的因素

  影响湘西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众审美观念的变化、‌外来文化和现代元素的冲击、‌传承人才的匮乏、‌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众审美观念的变化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村落“空心化”问题凸显,‌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同时,‌外来文化和现代元素的冲击使得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冲击。

传承人才的匮乏

  湘西传统手工艺‌传承主要采用家族传承和拜师学艺的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承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湘西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

  湘西传统手工艺‌发展存在产品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等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缺乏创新能力的传统手工艺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

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手工艺产品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以前满足物质生产、‌生活需求的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被机器生产的商品所取代,这要求传统手工艺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内在需求,‌进行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推动湘西传统手工艺发展建议

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

建立健全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认定与激励机制

鼓励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多种传承方式,形成稳定的传承梯队。传统工艺从业者可以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开拓视野、增强学养,参加在职教育夯实基础、提升技能。鼓励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组织开展传统工艺培训、交流活动。

通过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

在中小学和职业院校开设苗族传统手工艺课程,支持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开展技艺教学活动,带动更多人员参与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厚植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社会基础。鼓励社区居民参与苗族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活动,形成社区共识和合力。

加大传统工艺宣传推广

推动手工艺产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深度融合

  打造特色手工艺旅游线路和文化产品,拓宽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应用或在社交媒体上开设官方账号

  发布关于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的介绍、图片、视频等内容,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兴趣。如“驻竹湘西——湘西竹编在这里,刮拉挑编在眼前”APP,通过“线上竹编游戏交互式教学和链接非遗传承人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虚拟和实体相结合,推广湘西竹编非遗文化,为湘西竹编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一个更好的传播媒介。利用多媒体技术拍摄高清图片、制作精美的视频和动画,将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细节和特色生动地展现出来,增加吸引力。

打造湘西传统手工艺的专属IP形象

  湘西传统手工艺应用领域广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与当地的旅游、文化、娱乐等产业合作,打造专属IP,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数字文创产品,如AR体验、数字藏品等,让更多人通过新颖的方式了解和体验苗族传统手工艺,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品牌,以现代科技手段助力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使湘西文化延伸至创意产业中,形成湘西传统手工艺发展新业态。

利用湘西赶场

  湘西赶场在湘西地区有着近千年的文化传统,基本上每隔5天一场,定期举办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增加手工艺品的曝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

  结论与展望

总结调研成果

  实践团采取资料搜集、实地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重点从苗族银饰锻造、苗族服饰、竹编三方面对其进行调研,共计准备了232调研问题,采访了83人,调研时长共计6个小时,走访店铺及摊位56处,根据调查结果对乾州农贸市场传统手工艺现状进行分析。

  目前,乾州农贸市场注册有苗族银饰店、刺绣服饰店多家,正在积极探索更加全面、完善的经营模式。苗族银饰锻造和苗族服饰、竹编等各占二层市场的40%左右。

  在采访的83人中,9人表示传统手工艺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市场需求有限,13人反映现在年轻人由于传统手工艺学习周期长,制作工艺复杂,手工制作难敌机器生产,对于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兴致不高,近80%(65人)反映他们制作的手工艺品销售渠道单一,仅停留在集市、景点摊位等。

  相对其他生鲜食品类来说,客流量和购买力有限且缺乏市场竞争力,生意难做。实践团就湘西传统手工艺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分别从手艺传承、市场需求、产品创新和宣传推广对其提出有效建议帮助,如拍摄视频发布到抖音、快手等平台,利用网络的力量来扩大宣传,拓宽销路,也可以找专业带货主播,支持传统手工艺发展等。

  此外,经查阅资料,湘西保靖县比耳村的“本顺竹艺”合作社,展示了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合作社模式有助于整合资源,提高手工艺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为手工艺人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湘西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正逐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非遗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和凝聚力,还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特别是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下,非遗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完美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动力。

展望湘西传统手工艺的未来发展

  湘西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正逐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非遗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和凝聚力,还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特别是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下,非遗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完美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动力 。

  在机械化、数字化的今天,湘西的传统手工艺如织染、刺绣、银饰加工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这些手工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智慧,在现代生产和经济社会中显示出强大的再生能力。湘西传统手工艺作为湘西文化的缩影,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传统手工艺融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时尚元素,相信能在时代的大潮中继续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传承梦,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来自传统技艺的魅力与温暖。湘西传统手工艺的未来发展需要兼顾文化传承和市场转型,通过政策支持、合作社模式、旅游产业融合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和谐对话。

作者:陈慧 何婷 来源: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