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长安大学春晖行动协会,我参加了前往毕节市威宁县新发乡的支教活动。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有幸带来了一堂关于静电的科学小实验课。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让我自己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通过长安大学春晖行动协会,我参加了前往毕节市威宁县新发乡的支教活动。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有幸带来了一堂关于静电的科学小实验课。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让我自己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一、跨越障碍,传递知识
在支教之行开启之前,我和我的搭档汪恩琪对于上课内容提前进行了探讨规划。我们计划第一节课给孩子们讲述静电在我们生活的应用。在前期准备中,有很多挑战及考验。首先考虑到授课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六七岁左右,在授课方式上我们选择了课堂互动的小实验并结合PPT的形式。我们提前准备了气球,并利用身边的材料碎纸屑和一次性塑料杯来设计实验。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方法,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
二、激发兴趣,开启探索之旅
教学的第一步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汪恩琪通过PPT展示和生动的讲解,向孩子们介绍了静电的基本概念,并将电荷比喻成精灵,以此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尽管他们之前未曾接触过此类知识,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听地全神贯注。课堂上,我看到了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将这堂课上好的决心。
三、动手实践,体验科学的魅力
在实验环节,我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用气球摩擦头发产生静电,并引导他们观察气球吸引碎纸屑的现象。同学们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当他们看到纸屑被气球吸附时,无例外露出了惊喜的表情。随后,我们一起进行了气球推动塑料杯的实验,对气球进行摩擦,使之带上静电,以此推动塑料杯子向前运动,孩子们对静电的力量感到新奇和兴奋。这些简单的实验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科学的魅力,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到了知识。
四、互动交流,促进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其中就有小朋友提出可以采用摩擦的方法使气球带上静电,除了采用摩擦毛发的方法,还有小朋友提出可以摩擦桌子也可以让气球带上静电,并且小朋友也成功通过该方法将碎纸屑吸在了气球上。他们的积极参与让我感到欣慰,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对新知识探索的体现。通过互动交流,孩子们对静电的理解更加深入,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了他们的学习需求。
五、总结反思,提升教学效果
课后,我们一起总结了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要点。我们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认为尽管条件有限,但孩子们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却非常高。这次实验课让我意识到,支教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点燃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图为上课小朋友做实验照片)
这次支教静电科学小实验课的经历,让我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知识的传递不受地域和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创造性地教学。我们所教学大部分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对于专业知识以及一些枯燥的知识难以接受。因此,对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需要做出一些对应具体的改变和创造。比如,我们的科学小实验课上对于专业知识讲解,通过形象的比喻来对专业名词进行解释;互动交流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它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上课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和小朋友的互动上,通过和小朋友一起有趣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到静电的力量,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并且,亲自动手做实验对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
支教过程中,教师的耐心和细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活泼爱动的年龄,所以掌控课堂的节奏和课堂秩序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课上有几位辅助教学的老师,他们分别看管着几个小朋友,辅助小朋友们做实验的同时也在管理着他们的上课秩序。
总结来说,这次静电科学小实验课的支教经历,不仅让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也让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未来的支教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为更多孩子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