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青年学子理论联系实际的“练兵场”,也是厚植人民情怀的“大课堂”。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厚植家国情怀,历练精神品格,践行挺膺担当,增长学识才干,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智能振兴,科教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深入安徽潜山槎水镇中畈村蚕桑培育基地,感知乡村建设风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与村民同呼吸,与山水共生长,一同探索乡村环保振兴的新道路,谱写科教融合的新篇章。
农村生态环境是村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近年来,槎水镇整合周边蚕养殖资源,建设成了一片现代蚕桑农业产业园。
初夏,草长莺飞、桑园葱郁,正值采桑养蚕的好时节。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中畈村蚕桑养殖基地,深入探索现代科技焕活传统农桑,循环经济点亮村民创收的新型发展路子。
队员们到达中畈村蚕桑基地
实践团成员们赶上了中畈村土地水污染治理日,参与了水体调查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生态优先的历史意义。队员们了解到,近来,中畈村开展了数次生态整治专项行动。从污水治理到水污染防治,从土地整改到土地资源规划,都是中畈村村民在发展道路上为生态保护写下的一撇一捺。队员们认为,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队员参与水体修复
最后,队员们来到了中畈村历史与发展纪念堂,观看了一系列系统深入的展览。期间,村支书结合中畈村推出的农业产品,向队员们介绍了蚕桑养殖的产业成果。“恒温恒湿恒热”三恒处理保障蚕虫生长,“饲料肥料废料”三料循环助力长远发展。中畈村村民充分发挥桑产业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构建了绿色产业体系和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本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既在思想引领与制度建设层面展开了激烈的碰撞,也在田间地头留下了深刻足迹与青春汗水。实践团成员以思想为矢,以实践为弓,打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组合拳。
实践期间,中畈村村支书接受了实践团成员的专访。实践团成员围绕科技和环保两个核心,聚焦发展和协调两个关键,以点带面,网状铺开,与村干进行了深入长久地交流。在访谈中,实践团成员了解了村民们推进单一利用向多元开发新型桑业建设的灵感来源,体会了村民们是如何在传统蚕桑产业的基础上,立足生态站位,打造出一条绿色循环发展新道路。访谈结束后,实践团成员立即展开座谈,交流如何把农村治理推广到学业建设,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检验真理。
村支书接受队员专访
随后,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切身感受了中畈村综合发展的卓越成效。队员们先后前往了茶庄、果庄、农庄,感受了以蚕桑、茶桑、果桑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村民们以高效率、低能耗为宗旨,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为重点,大大提升了茧丝绸行业节能减排水平,实现了中畈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双丰收。队员们在劳作中考察了当地农物的生长状况和前景,理解了中畈村综合治理、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
队员实地考察农作物生长状况
中畈村是全国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森林覆盖率为63%,村98%。庄绿化率已达目前,潜山市槎水镇蚕桑产业逐渐形成了以中畈村为主、其他村协同共进的发展新局面,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蚕桑、木耳等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生产成果走出大山,建设经验面向全国。中畈村采用桑海蚕乡景观墙、五彩梯田等蚕桑主题元素景观小品美化节点景观,提升乡村风貌,实现发展成果村民共享。此外,中畈村还探索了一条“农户、政府、企业、公司”乡村合作运营模式,强化产业中心骨干,丰富产业建设内容,拓宽产业服务渠道,让小富裕带动大先进,小产业走向大舞台。队员们走访当地带头企业,在座谈中深入了解了生态优先、政企合一的新型发展道路,感叹建设成果有目共睹。
创新科教建设,稳步生态治理,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畈村村委会进行了村庄立面整治工程、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污水垃圾处理等行动,开展了绿化植树、五清一改、河道疏等活动,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打造了“环山绕水,村洁田美”的山村生活图景。在未来,中畈村将继续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设置生态健康步道,建设廉洁文化交流平台,将生态优先、融合发展的理念一以贯之。
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离不开广大青年学子的接续奋斗。智能院实践团成员未来将积极落实思想引领“铸魂”、文化建设“润心”、科技创新“展翅”、社会实践“赋能”,为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社会新风貌付出青春,不断深入“青年心”、激发“青年力”、引领“青年行”,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展现青春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