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农村夏日农忙现状,了解乡村手工作坊的生产效率,并关注乡村学生的学习教育。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队以青春之名,深入乡村,开展了“以青春之名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暑期实践活动。深入乡村,争当先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出发前,我们团队根据乡村的自然环境及民风民俗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准备工作。
鉴于今年雨水丰沛,河流水位变化无常,加之奶牛场兴建带来的蚊虫问题,唐晓怡同学未雨绸缪,精心筹备了大量花露水与白酒,既为队员们提供了有效的驱蚊手段,也彰显了团队成员间的团结友爱;汪娅琳同学,作为此次教育支援的“主力军”,提前备课,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模拟授课场景,并广泛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力求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带给乡村儿童;吴欣怡同学则将目光投向了乡村手工作坊,她选择了一家塑料厂作为自己的实践基地。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她提前研究了塑料生产的相关知识,准备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技能,并帮助工厂解决实际问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图:唐晓怡协助村民完成玉米晒场工作,准备进行脱粒处理
唐晓怡同学在重庆市铜梁区高楼镇米市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她深入田间地头,亲身体验了玉米从收割到初步加工的完整流程,对米市村的农业生产模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米市村地理位置偏远,四周山峦环绕,交通不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难度。然而,面对自然条件的限制,村民们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今年,米市村的玉米种植量较去年显著增加,这背后既有市场需求的推动,也有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影响。稻谷种植的重体力劳动让许多老人望而却步,加之米价低迷,农民们纷纷转向种植奶牛场所需的玉米,以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连续多日的晴朗天气下,玉米迎来了最佳收割期。村民们利用镰刀等传统农具,将一颗颗饱满的玉米掰下。由于地形复杂,现代农业机械难以进入,因此玉米的运输主要依赖人力。村民们肩扛手提,一筐筐地将玉米从坡道上背回院中。

图:唐晓怡同学在剥玉米
为避免午后烈日下中暑的风险,并促进玉米轻微脱水以便于后续处理,村民们选择将刚背回的玉米在院子里进行短时间的晾晒。傍晚时分,当太阳不再那么炙热时,村民们开始撕玉米叶子。这是一项需要细致操作的工作,但同时也是整个过程中较为轻松愉快的环节之一。撕去叶子后,玉米本体得以展现,为后续加工做好准备。同时,村民们还会对玉米进行分类,区分出适合鲜食和加工的不同类型。
剥玉米粒是整个加工过程中最为耗时耗力的环节。村民们使用平角螺丝刀等简单工具,沿着玉米粒根部逐一剥离。虽然过程漫长且辛苦,但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了这一任务。剥下的玉米粒被精心收集起来,准备进行后续加工或储存。
经过几天的暴晒后,玉米变得更加干燥,易于脱粒。村民们利用剥粒机等现代化工具进行大规模脱粒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仍有部分玉米粒紧紧附着在棒子上需要人工剥离。最终,所有玉米粒都被晾晒在阳光下等待进一步处理。
唐晓怡同学表示:“本次米市村玉米丰收实践纪实活动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
(二)工坊实践,洞察效率
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手工作坊作为村民农闲时的重要增收渠道,其运作状态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吴欣怡同学在村中塑料厂包装岗位开展了实践。

图:吴欣怡同学在打包塑料零件
自加入塑料厂以来,她主要负责塑料零件的包装工作。初期,面对不熟悉的操作流程,吴欣怡同学的速度虽不及熟练工,但她并未因此气馁,而是通过不懈努力,逐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了显著进步。
随着吴欣怡同学在塑料厂包装岗位上的日益深入,她不仅掌握了工作的精髓,还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潜藏于日常操作背后的多项安全隐患。首先是物料管理问题,塑料编织袋作为包装材料,本应有序存放,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被随意丢弃,这不仅给工人的行走带来不便,增加了绊倒的风险,更在无形中埋下了火灾的隐患。其次,电气线路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吴欣怡同学的注意。工厂内电线纵横交错,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有的甚至直接裸露在地面上,对工人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吴欣怡同学还注意到了工人吸烟这一不良习惯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在易燃物品密布的工厂环境中,吸烟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给工厂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图:塑料工厂机器设备
面对这些严峻的安全隐患,吴欣怡积极行动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她首先建议工厂设立专门的物料收纳区,对塑料编织袋等包装材料进行统一整理和存放,确保工作区域的整洁有序,从根本上消除绊倒和火灾的风险。
针对电气线路杂乱无章的问题,吴欣怡同学提议使用扎带等工具对电线进行捆扎和固定,将其整齐地铺设在墙面或支架上,避免线路散落引发安全事故。她建议工厂配备足够的灭火器,并定期组织工人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吴欣怡同学的这些建议得到了工厂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工厂人员纷纷称赞吴欣怡同学是“认真勤勉的好同学”。
(三)教育帮扶,点亮希望
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汪娅琳同学作为一名富有责任感的助教,面对一群基础薄弱且活泼好动的小同学,展现出了非凡的教学耐心与创新能力。

图:初期测试(学生基础薄弱)
面对小同学们参差不齐的语文基础及部分学生的不配合态度,汪娅琳同学精心设计课程,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入手,通过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语文概念拆解为易于理解的小块,逐步构建起学生的知识体系。
针对初期测试中暴露出的学生成绩薄弱点,汪娅琳同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明确了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障碍。随后,她制定了个性化的辅导计划,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对个别问题则进行一对一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稳步提升。

图:汪娅琳同学在上课
经过汪娅琳同学的不懈努力,小同学们在后续的语文测试中取得了显著进步,成绩提升明显。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汪娅琳同学卓越的教学能力,更彰显了她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关注。我们相信,这些小同学们将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继续茁壮成长,最终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小同学作业明显改善
汪娅琳同学的语文教学实践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与尝试,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无小事,处处皆学问”的深刻内涵。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她能继续发扬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