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期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溯古苏韵,评弹遗兴”——苏州评弹非遗文化调研普及团队深入苏州,开展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访谈交流、艺术鉴赏等一系列调研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苏州评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为未来苏州评弹的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月22日至27日期间,团队成员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和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线下实地采访,深入了解了公众对评弹的认知和态度。线上调查结果显示,对评弹有一定的关注度的受访者年龄集中分布在18-44岁,老年人的参与度较低,可能与他们不太熟悉智能手机有关。为了弥补线上调查对象的局限性,队员们深入社区、景点展开走访调查。通过随机采访当地居民和游客,团队成员了解到人们对评弹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年长的居民对评弹怀有深厚的感情,而年轻一代则知之甚少。但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人,大家都认为评弹是苏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保护和传承。此外,非本地人对评弹的了解程度不高,这反映出评弹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对问卷调查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对评弹在公众中的认知情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受访者对评弹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网络视频/音频、书籍/杂志,而博物馆展览、亲友推荐等渠道的比例较低。评弹的演唱风格是受访者最感兴趣的方面,其次是评弹的历史文化。服装道具、艺术家风采和故事情节等方面也引起了较高的兴趣。文化产业消费方面,受访者中只有不到二成的人购买过评弹相关的文化产品或服务,这提示评弹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推广。而在购买文化产品的人群中,现场演出占较大比重,这说明评弹表演本身的吸引力远大于其周边文创。从传承角度来看,这也让我们对评弹艺术的魅力有了信心,不过与此同时,如何让评弹出圈,或许还需要在文创开发上多下功夫,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到苏州评弹这一艺术形式。
线上问卷调查苏州本地居民和非本地居民对于苏州评弹的了解程度。张晓羽 供图
作为调查的补充,调研小队还分别于苏州平江路的月出·半遮面评弹馆和苏州市工业园区荷韵社区的荷韵书场进行表演欣赏。尽管部分方言唱词对小队成员来说存在一定理解障碍,但老师们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生动传神的演绎仍让调研小队深刻感受到了评弹艺术的古典韵味与强大生命力。队员们还采访了几位资深评弹演员——徐文龙老师、朱怡老师,并与在荷韵书场演出的苏州市评弹学校的杨柳老师及学生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队员与评弹演员对话。缪云菲 供图
演员老师指出,在文化政策和形势的推动下,苏州评弹的生命力得到了新的焕发。评弹不仅成为苏州的文化名片,更逐渐发展成为新的旅游打卡项目。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为评弹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朱怡女士从生发兴趣到拜师学艺,从初出茅庐到炉火纯青的故事也使调研队员们深受感动,感受到评弹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推广的重要性,也为继续深入调研苏州评弹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杨柳老师则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满腔热情,分享了她在评弹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杨老师强调了听众与演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示“好的演员需要好的听众”,这引发了小队成员们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深思。
除了调查与采访,还踏入苏州评弹博物馆,在这座精巧布局的三进院落打开了通往历史与文化的神秘之门。门厅展区内图文并茂的展览为小队成员们勾勒出苏州评弹的辉煌画卷,让大家对评弹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色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脚步的深入,清代风格的书场、详尽的发展史记录、历代名家的珍贵遗物,无一不在诉说着评弹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让调研小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评弹艺术的独特魅力。最后一个展厅展示了苏州评弹的未来愿景,即以评弹为代表的文化瑰宝能够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苏州评弹博物馆内历代苏州评弹数目和名家介绍。李梦瑶 供图
通过这几次调研活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溯古苏韵,评弹遗兴”团队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更在内心深处种下了对传统文化热爱与传承的种子。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继续深入挖掘苏州评弹的文化内涵,同时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虽然本次活动已圆满结束,但团队对于非遗文化的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未来,队员们将继续传递这份热爱,让苏州评弹这一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