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青春赋能鱼灯传承:古韵新光闪耀时代浪潮

时间:2025-02-06 18:48:19 关注:

青春赋能鱼灯传承:古韵新光闪耀时代浪潮

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传统文化恰似一座蕴含无尽宝藏的富矿,静静等待着人们去发掘、去传承。2005年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鱼灯探源·雒韵兴扬”团队满怀热忱,奔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成家廒头村,一场意义深远的鱼灯传承实践活动就此拉开帷幕,为古老的鱼灯文化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

涛雒鱼灯的历史,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长河,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它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沿海渔民为了祈求出海平安、渔业丰收,巧用竹篾为骨、彩纸作鳞,精心制作出鱼形灯盏。每至夜晚,渔民们舞动着这些鱼灯,模仿鱼群游动的姿态,场面颇为壮观。久而久之,鱼灯逐渐融入到岁时年节的庆典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符号。另一种说法是,最初鱼灯只是渔民们为解决夜间照明难题而制作的工具。但随着时间的流转,人们在鱼灯上绘制了精美的花卉图案,写上充满吉祥寓意的字眼,鱼灯便承载起了年年有余、丰收吉祥的美好祈愿。当地流传的民谣“照,照,照毛虫,照得毛虫害腚疼,针锥扎,麻线缝……”,更是生动地展现了鱼灯与当地百姓生活的紧密关联。在成家廒头村,素有“北有潍坊风筝,南有廒头灯笼”的美誉,往昔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鱼灯制作。每一盏鱼灯的背后,不仅寄托着美好的祝愿,更凝聚着代代相传的匠人精神。

然而,时代的巨轮不断向前,塑料玩具等新兴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涛雒鱼灯制作这门传统手艺在当地逐渐走向衰落。曾经,成家廒头村有600多户从事鱼灯笼制作,而如今,却只剩下寥寥十来家。面对这一严峻困境,“鱼灯探源·雒韵兴扬”团队毅然踏上了传承鱼灯文化的艰辛征程。
团队成员开启的第一步便是深入溯源寻根。他们一头扎进图书馆古籍室和地方文化馆,在堆积如山的故纸堆与陈旧的老物件中,努力探寻鱼灯的起源踪迹。走访老艺人时,队员们了解到当地鱼灯制作工序极为严苛,其中的门道纷繁复杂。比如在选竹环节,必须选用特定年份的毛竹,因为这种竹子柔韧性与坚韧度恰到好处,只有它才能撑起鱼灯优美且稳固的造型。而彩绘所用的颜料,均采自天然矿石和植物,经过多道研磨、调配工序后,绘制出的色彩历经百年也不会褪色,尽显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
在实践基地,鱼灯传承人成积森师傅毫无保留地亲自传授技艺。制作鱼灯,从选竹、破篾、扎架,到裱糊、彩绘、装饰,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先辈们的无穷智慧。就拿制作苇蒲杆骨架来说,每年腊月,师傅们会把生长在湿地的苇蒲杆收割回来,裁成特定尺寸的小段,然后弯成圈状存放起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因制作数量过多而导致存放不便或意外损坏。师傅们还会使用一种钉有四个规律钉子的工具,将苇蒲杆弯折成所需的形状,充分展现出古人的奇思妙想和非遗纯手工制作的独特魅力。在师傅们的巧手下,几根苇蒲杆上下翻飞,转眼间,一个精巧又结实的鱼型骨架便呈现在眼前。除了骨架,鱼灯制作还离不开两种特殊的纸。一种是“鱼肚子纸”,师傅们先将普通白纸裁剪好,再用手工调制的浆糊均匀涂抹在鱼型骨架的上下两侧;另一种是“鱼衣子纸”,师傅们在鱼形印版上涂上鲜艳的红色,把纸平整地铺盖在印版上,接着用萝卜在上面来回滑动几下,鱼的形状便清晰地显现出来,随后用浆糊将其稳稳地糊在鱼身上。最后,再用特制的涂料为鱼身精心涂抹上色,至此,一盏精美绝伦的鱼灯才算制作完成。

大学生们在学习制作鱼灯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编竹篾时,锋利的篾条常常割破手指;扎架过程中,框架也容易出现松散的情况。但他们并未因此而退缩,反而鼓足干劲,反复练习。哪怕手指磨破了,简单缠上创可贴后便继续投入学习。在裱糊后的鱼灯上,他们不仅绘制了锦鲤跃龙门、荷花映双鱼等传统吉祥图案,还巧妙地融入现代创意元素,让鱼灯在保留古韵的同时,又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引得成积森师傅连连称赞。

“拯救鱼灯,不仅仅是传承一门技艺,更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团队成员坚定地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唤起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关注,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为此,团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精心制作并发布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短视频,详细展示鱼灯的制作过程,这些视频一经发布便收获了大量的点赞与转发,成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此外,他们还积极开发鱼灯主题的文创产品,如小巧精致的钥匙扣、时尚个性的手机壳等。这些文创产品在校园和周边社区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热烈欢迎,不仅有效地传播了鱼灯文化,还为鱼灯传承工作筹集了一定的资金。
如今,在“鱼灯探源·雒韵兴扬”团队和众多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涛雒鱼灯已逐渐从濒危的绝境中挣脱出来,重燃希望之火。它宛如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一头连接着先民的无穷智慧,另一头则通向充满希望的未来。每一盏鱼灯,都凝聚着世代渔家的美好祈愿和匠人们执着的坚守。曲阜师大的这支团队凭借着青春的蓬勃力量,勇立时代潮头,携手各方传承者乘风破浪,让这盏闪耀在黄海之滨的文化明灯持续散发璀璨光芒,为非遗传承事业续写着不朽的篇章。 

作者:王喆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