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曲园学子三下乡:探索百年锡镶技艺,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时间:2023-07-17 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它的保护和传承关乎中华文化血脉的延续、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传播现状,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队员于2023年7月14日前往威海锡镶文化艺术馆,拜访锡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江玉老师,寻访威海锡镶记忆,寻踪新时代背景下下非遗活态传承的新方式。
忆威海锡镶历史,品中华文化之韵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员们来到威海市锡镶代表性传承人李江玉老师的工作室。
采访中,李老师的女儿拿出了百年前锡镶壶,向实践队员讲解着锡镶的起源和发展史。威海锡镶肇始于英国租借威海卫时期,是瓷器与锡补技术的不谋而合。与“冰裂纹”一样,它的出现也是一个偶然。最开始就是想补一个物件儿,但经过先人的一双巧手修补之后,大家更认可修补之后的成品,渐渐地锡镶工艺才声名鹊起。这种新玩意儿,在当时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就连西方人也慕名前来“一睹芳容”。上世纪三十年代,锡镶一度成为威海对外贸易的第二大出口产品。
锡镶工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队员们了解到,由于时局动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锡镶在威海几乎绝迹。本着“老祖宗的手艺可不能断”信念,李江玉老师决心要将锡镶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给威海锡镶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直到2009年,“威海锡镶技艺”才被正式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岁月已将它当年的光彩化为沉重的沧桑,却丝毫不能削弱它古朴的魅力。了解了锡镶工艺百年艰难传承史,实践队员被“威海锡镶”一路传承的故事深刻打动,对于非遗,传承是根基,守住老祖宗留下的手艺,才能留住民族的“记忆”。
当李老师谈到远在国外留学的女儿也将选择一生为锡镶传承奋斗的时候,她除了满眼的担心,只有一位匠人才知道坚守一份技艺的困难,但她还是欣慰女儿愿意锡镶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她将一生的爱都分给了锡镶事业和女儿。从事锡镶行业30余年,茶具上百年不退的银光,诉说着岁月未逝;每一件锡镶藏品,都诠释着锡镶匠人“择一事做一生”的执着。
图为锡镶传承人李江玉女儿向实践队员讲解百年前锡镶工艺
学非遗锡镶工艺,承大国工匠精神
精美的锡镶带来的是视觉上的盛宴,却是手头上功夫活。为了让实践队员深入地学习这项工艺,李江玉带领队员们来到了他伏案创作的工作台,拿起了錾子和小锤。
据李老师介绍,制作锡镶,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艺,需要全部由手工完成,每一道工序都精雕细刻、极为讲究,要经过熔炼、锻打、镂雕、镶嵌、抛光、拼接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成作品。就开凿模具这一步骤而言,要在优质“易石”上按照量好的尺寸以及要镶嵌的图形、纹样拷贝后,再以浅浮雕的形式开凿纹样外形的阴模, 用专业刻刀细致刻画,还要注重层次和细节。
图为锡镶传承人李江玉向实践队员讲解锡镶制作步骤
李老师像教授弟子一般耐心地教授实践队员如何拿錾子、捶打锡纸如何用力等。实践中,李老师也对队员们提出期望:“你们将来很少会有人涉足非遗传承这个行业,而作为青年人,你们应该去理解手艺人的初心,发扬传承精神。”当今时代的喧闹沉浮之中,这些非遗传承人就如同在繁华红尘中做一颗最自然质朴的大树,扎根于地,顶立于天,默然生长,把那些离我们远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在人们身边。
近年来,威海锡镶也从工作台逐步走向校园。队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威海的不少中学、大学借助本地锡镶工艺的优势,采取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学做锡镶实践活动、建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增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使地方非遗文化薪火相传,永葆生机。实践队员深刻感悟到李江玉老师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传承非遗技艺很重要,而作为青年人更应该去学习工匠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锡镶制作——锻打
思非遗传承困境,探非遗换新方式
采访中,实践队员了解到,李江玉老师1993年从业锡镶非遗传承,是锡镶的第五代传承人,而李老师工作室最红火的时候有70多位徒弟,而现下只有30余人。可见,非遗保护人才紧缺,专业和知识欠缺,人员配备较少,是当前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非遗传承和保护还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重形式、轻实体”等诸多问题。
    为了保护传承好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李江玉带领她的徒弟们“在传承中深化,在深化中创新”。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吸收剪纸、刺绣、面塑等其他民间非遗工艺的精华,将新的人文思想与艺术元素融入到锡镶技艺中;新创“锡镶微浮雕”技术,恢复了断传很久的“锡镶簪花”技法;她还将锡镶与千年大漆技艺结合,研发了“漆艺锡嵌”技术,其“漆艺内嵌”技法成为全国首例。李江玉还把锡镶产品从单一的紫砂陶瓷载体,扩展到名贵玉器、木器、麦饭石、木鱼石等八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开始了锡镶与时代接轨的创新之举,既能够作为物件融入现实生活,也可以成为艺术品,为生活增添一丝复古情趣。更符合年轻人的使用需求,也兼顾了实用与情怀。
除了工艺自身的创新,在威海锡镶的传承和传播也逐渐从传统的手工坊走出来,构建了产、学、游、展、培训、休闲等功能等为一体、线上线下互联的新型发展模式。线下,李老师与高校美术系合作,构建大学生学习基地、广泛联合各类艺术家协会。线上,不断通过多种媒体平台不断加强对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宣传展示,借助新媒体在城市青年为主的受众群体中影响巨大,创造了崭新的媒介景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很多大众媒介平台诸如微博、微信或自媒体、APP都留下了威海锡镶的影子,尤其是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新媒体势力,它们在传承、传播传统非遗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已经被大众广泛认可。如在抖音平台上,实践队员可以看到非遗传承人制作锡镶,分享日常。
了解了李老师对锡镶传承迈出的每一步努力,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在当下,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也需要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更需要技艺创新。
图为实践队员与锡镶传承人李江玉老师合照
“交好传承这一棒,非遗可续岁月长”。要使传统非遗和民族智慧流淌千年,团队认为,有了匠人守护,更需要新鲜血液的支持,非遗才会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当传统技艺有了青年人的守候,迎接它的,将是更加熠熠生辉、灿烂耀眼的未来。
 
作者:大学生之声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