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状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为深入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组建“弘扬非遗文化,延续中华文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团队成员程薇前往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调研。
园内有多种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和表演,其中合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10大门类;其中,国家级非遗5项(庐剧、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洋蛇灯以及包公故事);省级非遗44项(包括包公故事、刘铭传故事、火笔画、葫芦烙画、吴山铁字、钾明矾、抛头师、庐州大鼓、门歌、庐州木雕、庐州吴氏船模、三河羽扇、纸扎工艺、紫蓬山庙会、吴山庙会等)。市级非遗88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洋蛇灯和包公故事。
洋蛇灯所在区域为安徽省
肥东县解集乡大邵村,元末明初,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解救了被官兵迫害的邵姓婆媳,三月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当邵思明至18岁时,母亲告知其事,邵思明为
知恩图报,发动全村扎洋蛇灯玩耍,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日子。洋蛇灯蛇身用
竹篾成鳞状,外蒙白布,不会鳞,蜡烛插在一个圆形的上下垂直能转的直径上。不论侧旋,还是翻滚,烛心始终朝上,蛇珠亦能上烛转动。出灯时,前面四对牌灯,一对写风调雨顺,一对写国泰民安;一对写洋蛇灯的来历,一对写灯艺简介,牌灯后有两个"三眼铳",装置火药,以炮助威。后面紧跟20管笛子,两个大抬鼓。头出音乐鼓点平缓。尾出,音乐鼓点轻快,流畅。头尾双出,音乐节奏急促铿锵亢奋,给人以超乎寻常、振奋人心之感。舞蛇时队员们齐心协力,上下翻腾,大有金蛇狂舞之感,盘起的宝塔有6米高,洋蛇腹内,烛光闪烁。另一项非遗是包公故事,包拯是
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他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公故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寄托着包公家乡合肥人民对包拯这一历史人物的崇敬和爱戴,表达着人们对这位为官清正、体察民情、执法如山、公正廉明的古代清官的缅怀之意。
通过本次参观,我深入了解了琳琅满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坚定了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的信念。非遗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更应走向阳光灿烂的未来,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里,深感乐趣却不失厚重,我想这是最好的教育,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人最浪漫的邂逅。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关乎文化血脉续、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作为新时代青年,在本次参观结束后,我向身边的家人朋友大力宣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他们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以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助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