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调研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自闭儿童表现出来的症状有智力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行为。
二、交流学习
为具体了解感统课程的注意事项和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实践队员与负责感统课程的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实践队员了解到,自闭症儿童的能力较差,部分孩子具有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懂指令、反应迟缓等等特点,需要实践队员具备耐心和细心,遇到特殊情况时,要及时寻求感统老师帮助。同时,由于感统课的特点,即需要孩子们做指定动作或从事特定活动,首要前提是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感统老师又讲述了一些上课细节,包括口令要简短且缓慢,要给孩子们反应时间,以及要有一定的奖罚,可以用小饼干作为奖励物品。最后,感统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些孩子的特点,例如,某些孩子会反应格外迟缓,有些孩子需要老师密切关注等。在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实践队员调整课程设计,尽可能贴近孩子们的特殊需求,之后又再一次与感统老师沟通调整,为之后的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三、“打地鼠”课程
为锻炼孩子们的反应灵敏度和应激性,6月27日,实践队员娄桂林设计了“打地鼠”的课程。首先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圆圈,每人站在一个圆环里面,作为自己的“洞穴”,老师站在中间,手拿气球,作为“武器”。每当气球要打到“地鼠”的头时,孩子们必须立刻蹲下去,这样才可以躲避“攻击”。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围圈。武美晨 供图
课程开始,在助教老师的帮助下,一位实践队员站在中间,扮演大花猫,“大花猫来喽!”当气球来到孩子们的头上时,在其他实践队员的帮助下,孩子们蹲下,之后当气球远离的时候,孩子们起身。课程伊始,很多孩子不理解游戏的规则,当实践队员对他们说:“蹲!”他们才会有意识地做出反应。渐渐随着课程的推进,部分孩子可以明白何时应该蹲下,何时可以站立。
实践队员们一次次地重复:“气球来了,蹲!”在过程中,感统老师前来提醒,指令不要太密,孩子们需要反应时间。在老师和实践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课程的目标基本达成,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课程。
四、上肢行走训练
为锻炼孩子们的上肢力量,提升孩子们的支撑能力,6月28日,实践队员娄桂林设计了上肢行走训练课程。本次课程需要助教协助完成,孩子们用上肢支撑起身体,助教抓着孩子的腿,让其离地,锻炼孩子走一个来回。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在感统教室上课。武美晨 供图
在正式行走之前,助教老师准备了道具,首先将孩子的双脚搭在一定高度处,双手支撑坚持一定时间以初步了解不同孩子的支撑能力。之后,在助教的帮助下,每一个孩子都初步完成了支撑身体并行走的任务,某些孩子还额外带给老师和实践队员惊喜,包括可以坚持一分钟等。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实践队员奖励了孩子们小饼干和水果。
本次课程的顺利开展有效锻炼了孩子们的上肢力量,提升了实践队员与小朋友们之间的默契,建立了友谊,同时收获了感统老师的建议,为下一步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泡泡课堂
为锻炼孩子们的触觉灵敏度和身体平衡感,在感统老师的帮助下,实践队员娄桂林组织开展泡泡课堂。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准备上课。武美晨 供图
课前,实践队员在助教的帮助下制作泡泡,首先锻炼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实践队员洒出泡泡,首先示范用脚踩泡沫,孩子们也开始模仿老师,看到泡沫踩上去。之后,让孩子们去抓新的泡沫,走在泡沫上,以锻炼自身的平衡感。
另实践队员们惊讶的是,孩子们十分享受本次课程,不少孩子还创新玩法,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还收获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本次课程的设计受到了感统老师和其他老师的称赞,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上课技能,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