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探访非遗文化,解锁振兴密码

时间:2023-08-19 22:50:22 关注:

(通讯员谭婉婷 罗文琦 陈柯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新传声,献传新力,7月19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扎根稻田旅,寻觅非遗行”实践团赴重庆市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学习体验苗绣技艺,探寻传统木艺,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助力推广何家岩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醇厚的苗族非遗文化。

访苗绣匠人,听传承之声

7月19日下午,实践团团队成员前往何家岩村苗绣工坊,为了解苗绣现状,更好地弘扬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队员对苗家绣艺传承人何奶奶进行了访谈,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苗绣的历史渊源悠久,其装饰纹样夸张变形,同时在何奶奶的带领下我们见到苗绣工艺作品立体生动,色调古朴协调又鲜艳明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何奶奶强调能达到此效果是因为苗绣针法丰富多变,而苗绣针脚大体可分为绣、插、捆、洒、点、挑、串七种。一幅绣品,常综合运用几种针脚,或配合粘花、贴花、补花和堆花等手法来完成。这使苗绣成为我国装饰艺术园里的一朵奇葩,给这一园地增添了风采。

在宣传方面,苗绣目前仅依靠群众口口相传以及相关部门开展活动宣传走出大山,宣传和售卖渠道单一,实践团成员建议当地苗绣工坊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力度,并结合自媒体技术,搭网络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苗绣,传递非遗文化薪火,并开创互联网渠道,进行多方面的销售与宣传,例如直播带货,网上售卖方式来提高销售产量。

据悉,何家岩村的苗绣工坊采取“公司+工坊+绣娘”的模式,对当地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进行刺绣技能培训,现有几十位传统手工艺人在为非遗苗绣的传承齐聚力量,共献手指间的“桃花源”。

学苗绣技艺,绣锦丽之花

在何奶奶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认真观摩制作过程,同时绣娘们也为团队成员详细解说在制作过程中的针法技巧,如大面积以绣针平绣,其中需要显出深浅色调的,则用插针,将彩色深浅不同插进去,形成几种色彩的连结平面;需要显出立体感的地方,则使用捆针,使其形体在绣面上突出来。在手链、吊坠和耳环等小型工艺品制作上,需要显出立体感,则使用洒针、点针和挑针。绣料正面和背面需要显出一致效果的,则采用串针。成员们在欣赏完绣娘们的技艺后也有幸近距离接触苗绣技艺,聆听苗族图腾的传说故事,感受属于绣娘们的女性魅力,深入了解苗族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员们依着绣稿,右手持针,左手压布,模仿绣娘们的独特针法和针脚技艺,体验针线在指尖和绣布之间穿梭,一针一线绣出花瓣模样,如此重复制作多片大小不一的花瓣,再配合粘花、贴花、补花和堆花的手法完成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绣花。

品传统木艺,体乡村之风

参观完苗绣工坊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当地木艺艺术馆,追踪木艺工艺之精,感受竹编魅力之美。木艺馆的整体由打磨过后的圆木制作而成,在制作竹编时,工作师傅首先要选择直径合适的竹子,再用刀子将竹皮剥离,切割成薄片,磨削竹片使其光滑,此时就需要稳定的手法与精巧的技艺,最后则是竹片的烘干染色,使之柔软。一套工艺下来,制作出来的竹片在手艺人精湛的手法下就能被编制成类型不一的竹艺品,如常见的背篓、簸箕以及巧妙小件能用以把玩的竹扇。馆中的木制工艺品中体现着手艺师傅们巧妙的构思,精巧的技艺,折射出工艺传承人的工匠之风与文化自信。馆中的木制工艺品中体现着手艺师傅们巧妙的构思,精巧的技艺,折射出工艺传承人的工匠之风与文化自信,承载着篾匠对传统手艺的眷恋。

传承非遗技艺,弘扬传统文化,实践团队正在行动,走在路上,在后续活动开展中,团队将用自媒体技术宣传苗绣及竹编工艺,助力苗绣及竹编工艺焕发新的生机,精工何家岩村新名片,使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上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作者:罗文琦 谭婉婷 陈柯宇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