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之声网山东2月3日电(通讯员 付雨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彰显着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礼俗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关乎文化血脉的赓续、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文化瑰宝社会实践队为进一步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来到了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的王羲之故居,一起探索书法的魅力。
在实践前期,实践队首先在队长的组织下召开了准备会议。经过队员们的积极商讨,逐步确定了实践主题和地点,为了向更多的人们介绍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定下“每周认识一个非遗”的角度,以实践队员们各自家乡的非遗为依据,明确分工并发布了大量问卷作为数据支撑。在票选出实践队名后,实践队正式开始开展这次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
本次社会实践队队员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河北省、江西省、湖南省等区域,总体较为分散,于是队员们各自前往不同的非遗传承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认真记录下来,经过不断整合优化后发布到实践队的微信公众号,并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展开了积极的宣传工作,致力于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发扬于此的非遗文化自然也多姿多彩。王羲之作为流传千古的“书圣”,自然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实践队员顶着猎猎寒风来带了王羲之故居,领略“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
进入王羲之故居,队员们依次参观了洗砚池、墨华轩、曲水流觞、孝行桥、琅琊书院、书冠古今、大雄宝殿、晋墓博物馆、普照寺、集柳碑、鹅池、五贤祠等景点。尤其是在洗砚池附近,队员们纷纷讨论起王羲之洗墨的典故,根据史料记载,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每日勤奋练习后,都会将笔和砚台放入家中前的水池中进行清洗。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池中的水逐渐变黑,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变,因此这个水池也被称为“墨池”。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而且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学子追求学问的精神象征。队员们立于“墨池”边,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王羲之不汲汲于名利富贵的清高形象以及洗砚池这一古老文化符号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对一位书法家的赞美,还是对文人学者勤学不辍精神的体现。
此外,队员们还着重了解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实践队员们针对此序对王羲之故居的游客进行了随机采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笔下的旷世绝作,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实践队成员们结束参观后,并没有立刻进行宣传,而是通过记录实景、查阅资料以及报告分享等方式,再次加深了学习参观的印象,并多维度拓展了对书法的了解,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汲汲知新语,惓惓思非遗。这些鲜为人知的非遗文化,需要我们新一代中国青年深刻铭记,也需要结合新时代实际进一步发扬光大。当古老的智慧与潮流的风尚彼此交织,当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相互碰撞,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必将焕发新代的勃勃生机。
日升日落,岁月更迭,时光悄然而逝,文化的传承长存不灭,非遗见证历史,也见证着文化的传承。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需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辉煌!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校门口合影。中国大学生之声网通讯员 付雨晴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