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苗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熠熠生辉,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是文化振兴的重中之重。为此,7月8日,重庆移通学院大数据学院“青心白岩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成员们在白岩村进行了苗普双语导览的录制,还采用了直播这一现代传播手段,将苗族糍粑的香甜、蜡染的斑斓以及苗服的华丽,跨越千山万水,展现在了更多人面前。
双语交融,文化共鸣白岩村作为梯田托起的魅力苗寨,不仅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还有别具一格的地理优势,为充分利用好本土资源,为白岩村的旅游业添砖加瓦,晨光微露,团队成员们前往村庄,开启了苗普双语导览的录制工作。期望通过“普通话+苗话”双语的方式,在便利地将白岩村的特色景点介绍给游客的同时,也能对我传播苗语,让游客体验到苗族语言的魅力,为白岩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帮助。首先,团队成员们先自行录制了普通话版本的景点介绍内容,这些录制内容展现了苗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也为后续的苗话录制提供了基础框架和参考。
随后,团队成员们手持录音设备,穿梭在古朴的街巷之间。当遇到村民时,他们以最真诚的笑容和话语介绍自己的来意:“您好,我们是来自重庆移通学院青心白岩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大学生,正在寻找会说苗话的朋友,希望能用苗语录制几段有利于白岩村文化和旅游景点介绍的录音,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帮助我们?”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邀请,大多数苗族居民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纷纷表示,能够有机会为自己的文化宣传做出贡献,感到非常荣幸。于是,一场场温馨而充满意义的苗话录制在各家各户中悄然展开。
糯香四溢,糍粑狂欢空气中,糯米的香气愈发浓郁,一场传统的打糍粑活动即将开始。周围的游客纷纷驻足围观,并拿出手机记录,与此同时,几位志愿者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开启了直播模式,将这份传统习俗通过现代的方式传递给远方的朋友和观众。“大家看,这就是我们白岩村的传统美食——糍粑的制作过程。”随着志愿者的介绍,镜头转向热气腾腾的糯米饭被倒入木槽中的景象,志愿者们手持木槌,有节奏地捶打着糯米,“一、二、三,打!”领头的志愿者高呼着号子,众人应声而动,每一次的捶打都伴随着“咚咚”的沉闷响声,在这古朴的村落里回荡。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槽中的糯米逐渐从松散变得紧密,从颗粒分明变得粘稠而富有弹性,每一声‘咚咚’的捶打声,都是志愿者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千年织梦,绘色未来白岩村,曾以其精湛的蜡染技艺闻名,蜡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宣传了蜡染艺术,志愿者们在当地蜡染艺人的悉心指导下,认真学习蜡染的基本技巧和工艺流程。从绘制图案到上蜡、染色,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的专注与热情。尽管手法略显生疏,但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对艺术的敬畏之情令人动容,在志愿者们的笔下,一幅幅精美的蜡染作品逐渐呈现。
“大家好,我们现在正在白岩村参加一场关于蜡染艺术的制作活动,你们看这些作品,每一幅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先辈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在这场传承与创新的盛宴中,志愿者们拿起手机或相机,将蜡染的制作过程全程记录下来,并通过直播平台分享给远方的观众,镜头下,那些精美的蜡染作品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和喜爱这项古老的技艺。
夕阳西下,青心白岩乡村振兴促进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五天也圆满落下了帷幕,但这场关于苗族文化的探索与传承之旅并未结束,它将在团队成员和苗族村民的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记,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之中。
指导老师/陈安琪
撰稿/李艳林
摄影/丁乙芯、陈施利、王一男、李俊男
大数据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