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族群特质呈现延续的密码。东山东门屿史前人类活动留下的系列岩画表意符号,对深化探究南岛语族及闽台文化的内在思想观念,辨析中华民族共同祖先文化创造的同一性与相似性,具有重大价值。为传播这一共同价值理念与“两岸一家亲”的契合相符,深入讲好两岸共同历史文化的中华故事,7月8日上午,历史地理学院“南岛语族,同源寻根”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学院院长王建红教授、地理科学系主任潘大东副教授、辅导员吴志平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漳州东山县东门屿(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岛—“东山陆桥”的西部桥头堡),考察史前岩画遗迹,探寻南岛语族迁徙过程中的原始印迹。
实践队一行首先来到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陈立群家中,陈先生是研究南岛语族和“东山陆桥”的先驱,他为队员们讲述东门屿岩画群和大帽山贝丘遗址与南岛语族的渊源,与带队老师们深入交流“东山陆桥”以及闽台史前文化关系。陈先生的介绍,深化了实践队师生对南岛语族迁徙活动与其两岸史前文化交流的认知与感悟。交流过程中,陈立群先生向实践队赠送他于2012年编著的《海峡陆桥》著作。
随后,队员们乘船前往东山岛东门屿主峰文峰塔东侧的太阳纹岩画群进行实地考察。东门屿岩画群是一处依山石自然形象经过人类进一步凿磨而成的岩刻作品,九组岩画均雕刻于风化残留的花岗岩巨石上,岩刻内容大都以半圆形以及芒线来表示太阳亦或生殖崇拜图像为主。其中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风化作用,东门屿岩石受到侵蚀程度不一,形成不同的奇特形态,比如“大地母亲”“壁虎戏象”“鹰嘴岩石”等。
在带队老师们的指导下,队员们从学科交融的角度对太阳纹岩画群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考察。面对形态各异的岩画群,实践队员们产生诸多联想:如古人在此凿出太阳纹岩画是否与航海有关?当时的古人是否已经存在某种思想意识或者信仰崇拜?“东山陆桥”东端的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是否也分布同时期同类型的岩画?这些岩画是否为早期的南岛语族人群留下的?考察队对岩画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仔细考察,探寻古人当时的文化交流模式。随后实践队对岩画群周围的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进行考察。太阳纹岩画是古人类刻画在岩石上的图画,是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天道崇拜的表现,反映人类最初的天文知识:日夜轮回,黑夜茫茫是太阳带来光明和温暖,带来生命和繁衍。
通过东门屿史前岩画群考察,实践队队员亲眼见证青铜器时代“东山陆桥”西端的史前人类文化交流和迁徙遗迹,在当时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先人用这些岩画记录他们的意愿和要求,传达出当时的信仰与崇拜。海岛的风,带着先祖的低语,引领实践队队员穿梭在文化与时间的经纬,穿越时空的史前密码,共话两岸同源,共筑文化交流新篇章。
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南岛语族,同源寻根”暑期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