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投陶报醴”非遗活动实践团在刘锦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湖南省醴陵市,在了解醴陵非遗工艺品釉下五彩瓷的过程中,通过参观醴陵陶瓷博物馆、与陶瓷大师交流访谈等形式,感受醴陵非遗陶瓷文化与现代传承间的融合发展,探索醴陵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为当地带来的变化以及发展机遇。
走近陶瓷博物馆,邂逅釉下五彩瓷 为深入了解釉下五彩瓷背后的历史内涵,实践团队首先前往醴陵陶瓷博物馆寻踪觅迹,按展馆顺序依次进行了参观。
队员跟随讲解员步入一号厅。讲解员向团队介绍了建国之前醴陵陶瓷艺术的璀璨历史。从先秦到明清,瓷器作为器物见证历史变迁,几千年文化的沉淀为釉下五彩瓷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移步换景,步入二号厅,釉下五彩瓷的斑斓历史在大部队眼前徐徐展开。晚清时期,部分有识之士受实业救国思潮激励,致力于发展近代实业。以熊希龄先生为首的团队在赴日考察后,认为中国实业之兴可从瓷业开始,并决定于醴陵创办瓷业学堂,通过引进新型技术,创新制瓷工艺,博采众长而不忘根源,最终成功烧制出釉下五彩瓷。
三号厅为醴陵历史文化陈列,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釉下五彩瓷传承发展的新篇章。此外,釉下五彩瓷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国瓷在世界文化之林独领风骚。
实践团队参观全程屏气凝神,不敢随意惊扰馆藏器物。而此行结束,队员神彩熠熠的眼神足以证明此次学习收获颇多,在众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忆大师往昔,悟非遗匠心 推开陈扬龙窑的古朴大门,团队与陈扬龙之女陈利女士进行了深入访谈。
陈利女士首先向团队介绍了父亲的生平。陈扬龙先生师从吴寿祺老先生,拜入其门下学习釉下五彩技艺。通过不懈努力,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在釉下彩绘方面参悟出了“薄施淡染”的独特技法。这一技法解决了传统釉下五彩瓷层次感不强的问题,使得作品呈现出水灵通透、清新淡雅的视觉效果。
接着,陈利女士向团队展示父亲遗作。情至深处,陈利女士追忆起父亲在世时的故事。2013年6月22日,陈扬龙在确诊为肺癌晚期时依旧坚持画满一百朵牡丹,希望画出牡丹的神韵及个性,真正做到了“融于生活,溶于血液”。以“格物”精神来写生,用“移情”的方法表现物我关系,这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陈扬龙先生不仅注重自身艺术的提升,还积极投身于陶瓷艺术的传承事业。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陶瓷艺术家,他的女儿陈利和儿媳申彬秉承他的遗志继续传承和发扬“薄施淡染”的技艺。正是由于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教学态度,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醴陵釉下五彩瓷得以在当代继续熠熠生辉。
传承中创新,窑火永不熄灭 一个工作室,见证了两代人全身心投入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过程。
陈利老师不仅跟我们分享了他父亲陈扬龙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上的事迹,也将自己的故事为我们娓娓道来。
在父亲过世后,陈利老师曾有短暂的低迷时期,甚至想过放弃,但最后任然选择将醴陵釉下五彩瓷传承下去。如果说陈扬龙老师致力于研究釉下五彩瓷的革新与发展,那么陈利老师便是专注于宣扬与传承。
传承需要的是一个人思想上的开放与创新,陈利老师便想到了将湖湘文化与醴陵釉下五彩瓷相结合,想到了要与年轻人的想法进行碰撞。让更多人了解知道醴陵釉下五彩瓷,让醴陵釉下五彩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便是陈利老师努力的方向。
陈利老师从年轻人传承醴陵釉下五彩瓷需要具备的品格引入,指导众人做事应该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门手艺的成功需要反复的练习,反映在平常的学习上,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陈利老师始终劝导现在的年轻人要行有所止,欲有所制。陈利老师不仅只是将醴陵釉下五彩瓷传承下去,还在传承过程中为现在的青年人做思想上的指导,这便是非遗传承人的魅力所在。
本次醴陵之行,非遗活动实践团跟随釉下五彩瓷发展脉络,对陶瓷博物馆、陈扬龙窑等进行实地探索,感受醴陵非遗陶瓷文化的传承发展为醴陵市带来的变化与发展机遇。非遗活动实践团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创新,感受到传播发扬传统文化中应把握核心内涵,应平衡好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