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淄博7月24日电“古韵今风相辉映,文化璀璨耀人间”,非遗与数字化的融合,是传统文化与当今文明的碰撞,是历史结晶与现代科技的交融,是实现文物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为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发掘非遗文化内涵,继承、弘扬非遗传承精神,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于2024年7月19日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开展了一场探索非遗数字化发展途径,共享古今交流的社会实践。
薪火相传细钻研 革故鼎新绘万千清光绪年间,北京内画鼻烟壶技术传到琉璃之乡——山东淄博。光绪16年,画师毕荣九利用本地生产的高级琉璃水晶料做壶坯,开始制作琉璃内画鼻烟壶,解决了内画瓶内壁磨砂的技术难题。
由于战争时期时局动荡,鲁派内画一度衰落。
解放后,老艺人薛京万苦心钻研,改颜料经加热固定的实验成功,解决了内画遇水退色的问题,后进行工具改革,改竹笔为毛笔。毛笔分狼毫、羊毫两种,用狼毫勾勒,用羊毫敷彩,粗细自如,浓淡兼施,使画面生色,富有表现力。此后,全国内画普遍改用毛笔,成为内画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92年,鲁派内画第三代传人张广庆在山东淄博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内画艺术研究院,彻底改变了清代以来师傅带徒弟的旧模式,培养了大量内画艺术人才,遍及全国各地。任职期间,多次举办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为推动我国内画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作为第四代传人的张路华在继承传统内画的基础上运用线条的粗细、刚柔、虚实变化,在水墨的运用上达到了意境的和谐造化。突破了内画的形式线态,把外师造化大胆的体现在内画中,并采取冲水法解决了内画虚幻意境的处理,增加了形式的多层变化。作品内秀外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情景交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后研发“炫彩琉璃内画瓶,改变了内画瓶坯体透明单调的现状,解决了采用天然水晶用料的高成本问题,增加了内画品种的多样性。同时也提高了内画作品创作的艺术性。新产品面世后,鲁派内画从业人员纷纷利用这一新产品进行创作,它的出现开启了内画艺术新的思路,掀开了内画艺术新的篇章。
鼻烟壶里小世界 方寸地里大乾坤7月19日上午,在内画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来到了鲁派内画博物馆展厅。走进展厅,工作人员向实践队队员介绍了鲁派内画的发展历史,她说到“每一代大师有每一代的传承与研究,内画的发展就是不断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从宋代的陶瓷药品到清中景泰蓝鼻烟壶、清乾隆青金石鼻烟壶、竹节、龙虾钳、葫芦、天然水晶、象牙、琉璃、木质等材料丰富、形态多样的鼻烟壶到清代毕荣九的《十八学士》、近现代薛京万的《水浒一百零八将》、现代李克昌的《岁寒图》、张广庆的《白虎图》、张路华的《沁园春·雪》等精美的内画作品。在瓶口如豆粒、大小如掌心的小瓶子里,凭借一支弯曲的钩笔,方寸之间竟能绘出气象万千,可谓神奇。在讲到王亮老师的《清明上河图》时,工作人员着重强调,这是采用双面技艺,以正反两面全方位绘制清明上河图,人物游街的姿态、宋代建筑的精美以及色彩的纷呈,另实践队队员对内画的印象进一步加深。
图为王亮老师的内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巩芯如 供图
幽径探访传承者 共探非遗数字化沿着小路,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来到了内画第四代传承人张路华老师的工作室。实践队队员从个人经历、非遗现状与挑战、文化传承与数字化等反面对张路华老师进行采访。在提及个人经历时,张老师说到“一开始接触内画觉得蛮神奇的,内画和国画不一样。国画属于呈现于纸上的直观东西,而内画却更偏向于一种视觉上的震撼。你们现在与我们当时的时代相差很多,遇到难事便放弃了。而我们是觉得内画虽然难却很有趣、有挑战力。于是这个学习的想法便像种子一样萌芽了。”实践队队员从张老师口中得知,当时的环境与自身兴趣爱好也是他传承内画的原因之一。
当讲到内画的制作技艺时,张老师变得神采奕奕,他指出,首先要了解各朝代作品并进行临摹,这是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和在实验中的探索,慢慢的,自我风格就会出现。当你激发所有技法,然后融汇贯通时,最后便是表达了那个时代。张老师拿国画举例,他说“内画与国画其实非常相似,将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融于内画”。其次是选料,必须选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经过磨制或熔炼吹制而成。然后是制胎,用钻石粉磨具先在壶口中心打竖眼,再向四周逐步扩展,直至内壁匀细适度为止。最后是壶内书画,根据壶形设计图案,用勾笔直接在壶内勾好线条,西洋画则用淡赭色起稿。着色时应手法利落,一气呵成,避免厚薄不匀或漫浸外溢。
在谈及数字化与内画的发展时,张老师认为,可以利用线上宣传,比如互联网、抖音、快手等等,利用互联网,让大家了解内画的文化历史,展示内画的美,对其进行宣传。其次,利用好AI这种人工智能。AI的出现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种新的组合、挑战。AI能创造出80%的东西,甚至有人感觉它是最完美的。但艺术的东西,最终还是取决于思想。AI可以解决最初最快的东西,比如大体框架,但是艺术最终要注入艺术家的思想,体现艺术家的内在理解和评判。
在谈及数字化时,张老师也表现了对一些现象的担忧。互联网为非遗带来了许多挑战,很多人利用网络展示非遗,或者沽名钓誉,或者收获金钱。但是这却使得非遗传承人泛滥,新手和教授无法区分,很多教授也被埋没。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内画研究院院长张路华老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巩芯如 供图
在被问及坚持数字化的同时,如何保持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精神时,张老师着重强调艺术家从业的方向,艺术家的思想很重要,要利用网络将自己的心声突出。张老师说到“一开始,其实我们对这种传承是没有概念的,它像一种随时会消失的东西,而它又是不断变化的,是一种民族的艺术的展现。”他认为,对于传承,我们要学习古人的技法与思想,又要迎合时代的变迁。
其次便是市场推广和载体问题。艺术家要注重创新和艺术风格、艺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迎合时代发展,赢得认可,提高需求,要关注年轻人喜欢什么,如何策划产品的活动。让大家看到它的好处、与众不同。他说到“每个物品都有局限,我们要打破这种模式,内画艺术的转型相对较慢,因为它本身需要个人艺术的经历和水平的提升,以及自我的一种艺术精神,这还需要去不断探索。”
名师指导绘实物 实践感悟新体验采访结束,实践队队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二楼王师傅工作室进行内画绘制体验。一开始,王师傅向实践队队员询问是否有绘画功底,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内画图案。在王师傅的引导下,实践队队员绘制了画家齐白石的《葫芦瓢虫图》。首先,实践队队员进行颜料配制,以藤黄绘葫芦,花青与藤黄融合绘制葫芦藤,墨水与大红作瓢虫。一开始,由于反手作画,实践队队员无法把控葫芦在壶中的位置,且线条僵硬无美感,尤其在绘制壶中曲面时,墨水浸染整幅内画。之后,在王师傅的细心讲解下,实践队队员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托壶,分于壶上下两侧,防止遮挡瓶身;右手类似国画执笔,笔尖距手掌距离略高于瓶身;当执笔进入瓶口时,由于瓶口狭窄,要先平放毛笔,待进入瓶身时竖直,切忌笔尖触碰瓶口,污染画作;绘画时,左手控制瓶身不断转动与右手执笔作线条相配合,以求灵动与舒展。经过四次不断尝试,实践队队员终于掌握入门技艺,绘得《葫芦瓢虫图》。最后,在王师傅的修正下,《葫芦瓢虫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颜色更加鲜亮,线条更具生动。王师傅点评时说到“内画就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讲求熟能生巧。年轻人还是要不断练习,不断感悟,用心绘制。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到内画,喜欢上内画。”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内画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巩芯如 供图
通过这次深入的调研活动,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队员对鲁派内画的艺术特色、文化内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推动了非遗数字化的探索途径。据了解,在如今数字化发展的新时代,鲁派内画数字化项目已全面启动。该项目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建模和渲染技术,对鲁派内画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其在虚拟空间中的重现。这不仅保留了作品的原貌,还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互动性和观赏性。希望通过非遗数字化的新手段,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非遗数字化保护,让更多的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的同时,延长非遗生命力并促进非遗创新,共同营造古今交流。(通讯员 巩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