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润物无声。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为了解黄河流域文化传承情况与其精脉内涵,在把握民族精神、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探寻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7月27日,山东大学(威海)“祭礼新章”黄河源调研团成员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开展实践调研工作。
一、古祭探源
团队成员首先前往城与陵展厅,领略雍城祭祀活动。作为国都,雍城理所当然成为了国家祭祀活动开展的中心。战国时代起源、汉代进一步发展的雍五畤遗址代表着秦汉时代国家祭祀的相关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祭祀体系的建立,始于战国时期秦国广立神祠的传统。战国晚期,秦的時、庙、祠以雍为中心,遍布关中地区。秦统一后,原六国山川祭祀及齐地八主祠也被纳入其中央祠官的管辖范围。汉初承秦旧制,至汉武帝时期,虽对国家祭祀进行了重大改革,但主要手段仍以在全国广修神祠为主。这种广布神祠的祭祀形态,直至西汉末年南郊郊祀制度成立,才得以真正改变。这种改变,也深刻影响着东汉以来人们对国家祭祀的认知。
此外,展馆内陈列的部分丧葬玉器也代表了当时人们一定的祭祀信仰和天人观念。秦墓中丧葬用玉的种类减少并发生新的变化,如大型玉戈的消失和小型化璧的普遍使用,体现了秦式葬玉风格的形成。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反映了秦代玉器制作的独特之处,也为我们研究秦代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作为随葬品,这些不同形状的雕刻玉器诉说着古代社会对于生死与神灵的敬畏。古人深信玉能通神避祟,将这双鞋底置于墓主脚下,寓意着墓主能够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玉带来的吉祥与安宁。
临时展厅中,团队成员观赏了半坡文化遗址的部分文物。其中,鱼纹彩陶瓶作为半坡文化的代表性、标志性手工产品,显示出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瓶上绘制的精美鱼纹图案也与半坡人民的祭祀信仰有关,鱼纹很可能来自祭祀时主祭人佩戴的面具,这被认为是先民和上天交流的一种手段。
二、访谈掠影
在展厅外,团队成员随机采访了来自黄河流域不同省份的几位游客。虽然其中有部分受访者认为祭祀活动是一种宗教糟粕,在当今文化视阈之下没有讨论的意义,但他们都高度认可黄河文化的文化根脉地位,并表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合理,相关设施完备,丰富的展品和现代化的讲解资源让他们感受到这个古老城市中沉淀的悠久历史。
此外,团队成员还采访到一名考古相关专业的学生,她认为文物是历史记忆的最有力载体,只有通过出土文物的证明才能确定一段故事的具体价值。问及陕西地区的祭祀活动,她向我们介绍了半坡遗址中独特的“二次葬”习俗。她认为,祭祀文化研究依然有其实用价值,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与文化内涵。对于参观体验,她表示,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陕西省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博物馆,近年来技术革新步伐不断加快,文创产品设计更加精美,充满了继往开来的无限生命力。
三、文旅新篇
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陕西省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消费新热点为当地的文化产业注入强劲动能,迅猛发展的现代技术新形势则为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文旅市场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虚拟现实的新技术融合可能成为未来展馆发展设计的主流趋势。另外,富有特色的文创产品设计与销售,线上网络平台的开发与运营在近年来已成为各大博物馆竞争的焦点。如何设计出别具一格又不失实用效果的文创产品,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有效的推动与宣传,从而增强其对各类游客的吸引力是博物馆管理人员及相关地区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思考的核心问题。
团队成员发现,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已经开始推进虚拟现实和全息交互技术的使用,游客在入口大厅侧方就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租借VR眼镜设备,在展馆内游览时随时与历史互动,与文物交流。此外,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区域设计大方典雅,另有别具文化内涵的咖啡厅、富有历史特色的饮品餐食吸引着众多游客在游览之余走进店内选购伴手礼,将西安的历史文化带向全国各地。但除动漫IP形象“唐妞”外,文创多为文物复原类产品,较少融入特殊创作的新形象或者新元素;文创产品种类以摆件、挂坠等装饰品和书签、帆布包等生活办公用品为主。
四、结语
“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指向,更为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能。在黄河流域祭祀文化的传承领域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读懂文化内涵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守正创新的辩证基因和多元一体的综合禀赋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继而奋发有为、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通过投身相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