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牢记红色历史,2023年7月25号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23级学生张政和李尚组成的调研团队积极响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前往六安市皖西烈士陵园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并圆满结束。
图为队员在烈士纪念馆门前合影
本次调研团队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深入六安市烈士陵园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及与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了六安地区在近现代历史中的革命历程与英雄事迹。
图为队员与讲解员交流
风云涌动,剑指沙场。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于是在鄂豫皖地区纷纷爆发了数十次武装起义。其中鄂东北黄麻起义、豫东南立夏节起义、皖西六霍起义是鄂豫院边区规模最大的三次起义,分别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为开创鄂豫院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图为抗战时所用信件和电报
军民一心,奋勇抗敌。在严峻的政治环境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背景下,1929年11月8日,为了营救被捕的农协会员何寿金及其他会员。独山周围的数千农民手持大刀、长矛和土枪,包围了自卫团,迫使他们释放了被捕的农协会秘书并交出了十多支枪械。起义队伍占领了独山镇。11月9日,六安中心县委紧急通知六安各区和邻近各县立即举行起义。随后,霍山县西镇区数百名武装农民,在红32师一部分的支持下,消灭了西镇自卫团,成立了西镇革命委员会和一支360多人的游击队。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成为该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转折点。
图为起义时讨论的场景
抗日劲旅,敌后尖兵。在党的领导下 成立了六安剿匪特务队,标志着六安地区的游击队正式成为抗击日军的重要力量,1938年,日军集结军队,向西侵犯,此时与游击队相遇,遭遇抵抗,最终在鹿吐石铺被我方游击队击败,日军损失惨重,这一战也激起了群众的抗日热情,为后来解放奠定了基础。
图为抗战时期使用的武器
深入敌后,影响深远。1947年夏天,由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简称“刘邓大军”)从华北地区南下,穿越黄河,进入中原地区,并最终挺进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这一行动的战略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原解放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包围封锁,迫使国民党军队从其他战场抽调兵力应对,从而缓解了其他解放区的压力,并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标志着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图为刘邓挺进大别山的情景
六安解放,薪火相传。1947年9月2日,刘邓大军三纵九旅二十六团第一次攻占六安,并成立了中共六安县委和六安县民主政府,1949年1月21日六安正式解放。为支援前线作战,巩固新生人民政权,迅速消灭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六安人民踊跃支前,参军参战,捐钱捐物,派出民工担架队、运输队奔赴战场,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为抗战时期人们对日军的看法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队员切实感受到六安市皖西烈士陵园所拥有的独特魅力。深刻体会到了六安历史文化的绚烂与厚重。同时我们在聆听了烈士们的事迹后对六安革命战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对所具有的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敬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开阔我们的眼界,为国家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