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昂首阔步观变革,青春助力新时代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党的号召,感受乡村振兴步伐,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寻绎青年之志,助力乡韵坝芒”乡村振兴促进团赴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镇坝芒村开展2024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访银花,观新变
坝芒村打造当地特色山银花产业,八千亩银花边区绽放,实现从“脏乱差”落后村到“白富美”先进村的“破茧蝶变”,擘画出一幅“和美”乡村建设的“坝芒画卷”。
(图为坝芒村风光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实践团参观学习坝芒山银花种植基地,观摩坝芒山银花产业生产模式,讲解员龙双艳为实践团讲解银花基地的种植模式、发展历程、经济效益。实践团成员结合“草本煎茶”项目中所提倡的“药食同源”理念,向当地建言献策,支持坝芒村推行“走出去”的新方法,学习借鉴贵州省绥阳县的山银花生产模式,鼓励研发推出山银花牙膏、山银花便携式漱口水等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释放山银花产品的销售增长新潜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坝芒村干部建言献策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追革命先迹,尽青年之力
实践团走进秀山县隘口镇坝芒村,重走红军路,深习红军精神。在坝芒讲解员田丽艳的陪同下,沿红军步道参观学习坝芒村倒马坎战斗纪念碑、红军洞、倒马坎战壕遗址、红军墓等红色文化遗址。
(图为实践团成员重走红军路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图为坝芒村红军步道标牌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实践团沿着90年前红军行军的路线,参观学习坝芒村的红色文化,深刻体会“不怕苦,不怕难”的红色精神,积极探寻坝芒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将坝芒本地的红色文化纳入支教特色课堂,增强当地青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主人翁精神,推动红色文化扎根在每一代坝芒人心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红色遗址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护童心,创未来
实践团携手秀山县彩虹社工与坝芒学习中心开展“融情伴童心,青春助梦行”支教活动。活动以思政教育、学科特色课程、创新创业项目三方面为落脚点,开展跳进思政故事的旅行、甲骨文及汉字演变、茶百味、情绪百宝箱四个小课堂,此次活动有助于丰富坝芒村当地青少年儿童的假期生活,拓展思维视野,并受当地领导高度重视、获得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反响良好。
(图为坝芒村当地青少年合影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倾听民声,振兴乡村
实践团沿坝芒村主街道进行走访调查并结合学科特色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就生活变化、家庭收入、国家政策三个方面入户调研。了解坝芒村村民的实际情况,深入探寻坝芒底色,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积极探寻人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图为村民爷孙合影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自脱贫攻坚战以来坝芒村积极改革,发展特色山银花产业、创新推出特困群体帮扶机制、打造红色教育品牌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今的坝芒村道路整洁,村民生活条件改善,村子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整个村子较脱贫攻坚战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实践团对抗美援朝老兵杨正贵进行采访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洁小青,践文明
实践团在坝芒村村支部副书记李永胜地带领下,满怀热忱,手持清洁工具,认真捡拾着塑料瓶、纸屑等垃圾,同时在排水沟、路面缝隙等隐蔽处进行细致地清理与疏通,并引导周边当地青少年加入其中,赢得了村民们的称赞与认可,营造“和谐共建、协同创美”的和谐氛围,为推动坝芒村建设成为“山明水秀、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助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李书记、彩虹社工代表合影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望远山而前行,知不足而奋斗。实践团发现坝芒魅力、发挥学科特色、发扬实践精神,为坝芒村的乡村振兴贡献新时代青年的青春之力。连绵群山赋予乡村坚韧底色,新时代助力青年振兴之梦,从可能到不可能,从旧貌到新颜,实践团认识到坝芒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小小变化,更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凝聚着广大农民的辛勤努力。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家、社会、地方的事业,也是新时代青年应当投身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