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安徽工业大学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队集体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此次实践活动增强了学子对历史的敬畏、对遇难同胞的缅怀和对和平的珍视。
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雕塑,展现了当年同胞们所遭受的苦难。那一张张痛苦的面容、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神,向我们哭诉着曾经的苦难,让我们内心不禁颤抖万分……
图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雕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龙芊惠 摄步入“万人坑”遗址,这片被岁月尘封的土地,留下的是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景象——那横七竖八、错落无章的遗骸,仿佛是时间静止的见证者,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苦难与哀痛。每一具遗骸背后,都承载着一个鲜活生命的悲歌,战争的阴霾无情地笼罩了这片天空,将他们卷入了无尽的黑暗与绝望之中。站在“万人坑”前,我们仿佛能听到那些无声的哭诉,它们穿透了时空的阻隔,回荡在我们耳边,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残酷。这些遗骸不仅仅是冰冷的骨头和肉体,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精神的象征。它们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绝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
馆内陈列的一幅幅黑白照片,那一张张惊恐、绝望的面孔,刺痛了我们的双眼。照片中的同胞们,他们原本有着平凡而美好的生活,却在日军的残暴行径下,生命戛然而止,幸福瞬间破碎。那些堆积如山的白骨,无言地诉说着曾经遭受的无尽痛苦和折磨,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在战争面前的脆弱与无助。
在纪念馆的一隅,播放着幸存者们亲口述说的证言视频,那是一段段穿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屏幕上,老人们那双眼中闪烁的泪光,如同初见时那般清澈而沉重。他们满含泪水地回忆着那段黑暗的岁月。这些老人,是历史的活化石,他们讲述着亲人离散的绝望、逃难途中的艰辛、目睹同胞受难的悲愤,以及自己如何在生死边缘挣扎求生的故事。听着他们的讲述,我们的心仿佛被重锤击中,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难以名状的疼痛。那些关于人性扭曲、生命消逝的叙述,在这片充满伤痛的土地上,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它不仅能摧毁肉体,更能摧毁人的意志和精神。而与之相对的,和平的珍贵则显得尤为突出。和平,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石,是人性得以彰显的土壤,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
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了一些实物展示。这些物品或许曾经是某个人的生活用品,或许曾经是某个家庭的纪念品,但如今它们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展现在我眼前,似乎在向我们讲述那段曾经被掩盖在岁月背后的悲怆。
在纪念馆的尽头,一座雄伟壮观的和平雕塑赫然入目,如同一位庄严的守护者,静静地矗立于这片承载着沉重历史与深刻反思的土地上。这座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了和平与希望的化身,向每一个踏入这里的灵魂传递着无尽的慰藉与鼓舞,让人在静默中感受到和平的力量与美好。我们站在雕塑之下,仰望这尊庄严的艺术品,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情感。那是一种对和平的深深向往,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我们仿佛能够听到雕塑在轻声细语,它用那跨越时空的语言,诉说着和平的珍贵与不易,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注视和平纪念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龙芊惠 摄历史的悲剧不应被遗忘,而应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警示。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是对人性的践踏和对文明的亵渎。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让悲剧不再重演。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也清楚的认知到和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每一代人不断努力、不懈追求的结果。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享受着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宁,应当倍加珍惜。我们要努力强大自己的国家贡献力量,坚决捍卫和平,积极传播和平的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的真相,共同抵制战争,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我们愿意成为这漫长征途中的一名普通战士,用我的言行举止去传递和平的理念,用我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和平的承诺。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和平、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驱散战争的阴霾,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光明。
图为实践成员参观纪念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芷婧/张业凯 摄走出纪念馆,阳光洒在身上,但我们的心情却无比沉重。这次参观将成为我们一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讯员 孙娜 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