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7月4日,河北工程大学数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穿越历史长廊,探寻邯郸文化”实践团走进邯郸。历时一周,实践团在党委书记王小胜、副处级辅导员吴海玉、辅导员王慧的带领下分别去到了邯郸博物馆、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磁州窑博物馆、临漳县邺城博物馆,通过参观展览、交流学习等形式,深入学习了解邯郸地区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走进邯郸博物馆,一览甘丹三千年
7月4日,实践团首先来到了邯郸博物馆。在这里,团队成员参观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了解了邯郸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参观展览,队员们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对邯郸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邯郸博物馆的各个展厅。通过观看陈列的文物和模型,团队成员对邯郸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透过文物见证了赵国的兴衰,感受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魄力,也见证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诞生之地。在邯郸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实践团重点参观了“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该厅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的新桥遗址到新石期时代的磁山文化。馆内有三幅锻铜壁画,分别是《磁山之光》、《胡服骑射》和《建安风骨》,总面积达到了210平方米,是国内较大的室内锻铜壁画。这些壁画以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工艺,展示了邯郸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团队成员赞叹不已。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参观邯郸市博物馆
踏进千余年前,品味繁荣盛况
7月6日,实践团来到了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据介绍,展馆陈列以“走向隋唐”为主题,分为煌煌帝都、巍巍陵寝、泱泱文明3个展厅和一个特别展厅。特别展厅主要展示湾漳北朝大型壁画墓复原景致,按一比一的比例设计,壁画总面积700平方米。这里收藏了大量的北朝时期的文物,为团队成员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北朝考古博物馆馆藏文物是东魏北齐出土的珍贵文物,展品囊括了数十年来相关考古成果,让大家了解1500多年前文化交汇、民族融合的北朝岁月。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北朝时期的文化内涵,也为我国后来的历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北朝考古博物馆听讲解人员介绍镇馆之宝——骆驼陶俑
半部民窑简史,赓续千年窑火
7月9日,实践团来到了磁州窑博物馆和磁州窑文化广场,探索北宋磁州窑文化的奥秘。磁州窑是我国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具有极鲜明的文化特色,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始于北朝,历经隋唐,宋金元时期繁荣鼎盛,延续至今已历经千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成员们从序厅出发,了解到博物馆顶部装饰的白地黑花大龙盆“龙纹”图案和龙凤罐“菊花纹”图案,寓意磁州的泥土经过磁州窑的幻化,变为“黑与白的艺术”的过程。窑火初燃展区展示了隋唐时期北方民窑生产的青瓷、白瓷等;化境黑白的精品展区中,金代龙纹大盆等宋金元鼎盛时期的器物集于一堂。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团队成员仿佛看见了瓷器曾经绽放的夺目光彩,沉浸在东方韵味中。在余韵悠长展区,成员们通过触摸瓷片学到了更多的磁州窑考古层面的知识,感受到了明清民国时期瓷器的发展变化。同时大家也坚定了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带队老师在磁州窑博物馆观看碎陶瓷
历史的沉淀,文化的传承
7月10日,实践团来到了临漳县邺城博物馆,领略“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邺城文化魅力。如今博物馆不仅承担着邺城历史研究和传播的重要任务,还兼作邺城考古工作站,为公众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体验。在这里实践团成员参观了邺城复原沙盘模型、欣赏了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的佛教造像文物。以文物为窗,团队成员得以由此瞥见邺城繁华的一角,体悟千年古都的不朽传承。通过参观展览,大家感受到了邺城的独特魅力,对邺城的建筑风格、文化传承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老师在与团队成员讨论邺城遗址卫星图影像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收获颇多,不仅深刻了解了邯郸地区的历史文化,也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感受到了邯郸文化的魅力。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开放、进取、担当、包容”的邯郸精神,展现出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传承和弘扬邯郸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以及带队老师在邺城博物馆门口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