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非遗调研聚焦营销新策略,传统技艺焕发文化新活力

时间:2024-08-25 15:34:39 关注:

       2024年8月13日  通讯员:张喜玲 朱嘉怡 供图:张喜玲朱嘉怡
  为推进嵊州市非遗传统工艺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做好非遗助力共同富裕工作,绍兴市非遗协会、南京财经大学与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合作,深入调研非遗发展亟须解决的创新营销问题。
  2024年8月12日,绍兴非遗协会秘书长梁智渊,副秘书长、创新应用专委会主任陈勇与南京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陈铭,广告系学生张喜玲、朱嘉怡,浙江传媒学院设计专业学生顾迦元组成嵊州非遗调研小组,针对嵊州市部分非遗面临的发展不充分、受众不清晰、价值挖掘不全面等问题进行专项调研。通过前期数据分析,调研组选择嵊州溪滩榨面作为主要调研对象。
  8月12日上午,调研组到达“罕之未”榨面企业,聚焦“罕之未”榨面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难题,提出相关指导方向与后期相关合作发展构想。
  “罕之未”文化负责人裘文希向调研组介绍,目前“罕之味”拥有一条长达70米的专业化高标准生产线,生产过程科学卫生,并且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家食品安全较高标准,每日最高产量可达10000斤。然而日均销售量仅为200斤左右,远远小于日均产能。此外,目前“罕之味”的主要客户群体包括嵊州市的榨面批发商以及部分寻求特色速食食品类代加工服务的商家。
  罕之未的市场定位虽然稳固了工坊在地方特色食品供应链中的重要位置,但同时也遭遇了多重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利润空间的压缩。据罕之未销售经理黄珍飞所述,工坊在产能上已展现出高度成熟,所生产的榨面集“健康”、“即食性”与“深厚的文化价值”于一身,品质卓越。但同时,陈铭主任也指出,企业面临的主要销售困境根源在于营销战略的不尽完善,具体表现为目标客户群体的界定不够清晰,导致难以精准锁定市场,并据此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此外,营销方式的滞后与销售渠道的单一性也加剧了这一问题,限制了“罕之未”进一步拓展市场并提升盈利能力的步伐。因此,优化营销策略、拓宽销售渠道并明确目标客户分类,成为“罕之未”企业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后,调研组跟随罕之未生产负责人裘华见参观了企业的生产车间,认真听取了负责人对榨面制作流程的介绍,并展开了互动交流。“罕之未”榨面的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了精选早籼米,通过研磨后加入水将米粉成型,并进行精准控温控湿的二次发酵,这一过程让榨面更富有嚼劲,品质更优。
  图表1罕之未的风干车间  供图 朱嘉怡
  为了充分了解嵊州榨面所蕴含的文化,调研组在8月12日下午到达嵊州榨面的发源地溪滩村进行深入调研。
  溪滩村位于嵊州市西部丘陵平原上,村西紧靠崇仁江。自五百多年前,崇仁裘氏十一世孙裘瑛在此溪边沙滩搭棚定居后,不断繁衍发展,逐渐形成村落,即名溪滩村。裘瑛为了侍奉消化不良的母亲而发明的榨面也因养胃易消化、风味独特、烧煮方便等特点保留至今,成为了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江南第一面”。
  世代以来,裘家人传承榨面制作技艺,赖以生存和发展。二十世纪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原先三百多户制作榨面的农户交流经验、整合农户,形成了如今十一户上规模的榨面生产专业户,日产榨面六吨,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图表21调研组查看传统作坊  供图 张喜玲
  调研组探访裘仁期榨面厂,院内晾晒架密布,尽显榨面制作与家庭生活的紧密联结。厂主介绍,榨面制作历经浸泡、压榨、发酵、制粒、蒸粉、挤丝、揉搓、晾干八大工序。现代工艺打破季节局限,只要天朗气清即可生产,但秋冬仍为最佳时节:阳光重足、温度适宜,榨面品质上乘。
  随着生产技术的显著提升,榨面品质跃上新台阶,此时,如何让这份美味跨越溪滩村的界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同时,如何让嵊州榨面这一地方特色品牌声名远扬,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榨面企业亟需共同探索与解决的战略课题。
  裘瑛孝敬母亲的故事让后代们将“孝”字刻在心中,人人尊老爱老。崇仁镇溪滩村传承基地负责人裘雄亮抓住这一点,将溪滩榨面与孝相融合,衍生出了“长寿面”,并以此第一次打开了部分的市场。然而由于缺乏营销相关专业知识,溪滩榨面文化的发掘与运用并不充分,村内的作坊仍然没有获得稳定、统一的销售渠道。
  针对溪滩村内作坊及罕之未等企业面临的营销瓶颈问题,由行业专家组成的调研组与当地村委会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交流。鉴于榨面以其独特的烧煮便捷性著称,提出可借鉴方便面市场的成功营销策略,通过丰富多样的口味与极致便捷的操作体验,为榨面开辟新的市场路径。同时,陈铭主任也强调,面类速食在副食品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榨面完全有能力凭借精致的包装设计与创新的营销策略,携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进千家万户。
  调研过程中,专家们对榨面的生产状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针对当前营销环节中的关键难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随后,双方就未来合作方向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达成共识:由绍兴非遗协会携手南京财经大学,针对嵊州非遗榨面市场,量身定制一套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旨在通过“罕之味”工坊这一新型营销战略,有效提升产品销量,进一步推动嵊州榨面的品牌建设与市场扩张,同时确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
  认识到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全面解决榨面营销难题,考察组与溪滩村村委会一致决定,采取“优质产品+新型营销”的合作模式,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探索榨面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这一合作不仅将促进榨面产品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应对市场挑战,更将为保护与发展嵊州非遗榨面技术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在深入探索绍兴嵊州非遗产业的篇章中,调研组完成对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的榨面制作技艺的专项调查后,为了全面了解嵊州非遗技艺与文化,调查组去到嵊州市文创主题馆,观赏了解到精细、美妙的传统手工技艺。
  8月13日上午,在讲解员的专业引领下,非遗调研组踏入了根雕艺术精品博览会的殿堂,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90余位根雕大师的匠心之作,共计208件根雕精品,构成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展品间,每一件根雕都仿佛拥有生命,栩栩如生,其细腻雕刻与独特创意,无不彰显着大师们超凡入圣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郑剑夫大师的《一百零八将》系列作品,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传神的人物刻画,深深打动了调研组的每一位成员,陈铭老师更是赞不绝口,称其作品“栩栩如生,神韵兼备”。
  紧接着,调研组的视线转向了另一项嵊州引以为傲的非遗技艺——竹编。在随后的参观中,一系列以《昭陵六骏》、《沧海还珠》为代表的艺术珍品映入眼帘,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竹编之乡”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将竹编工艺的精湛与美感推向了极致,令人赞叹不已。通过此次深入探访,调研组对嵊州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也为后续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与灵感。
  图表3参观根雕展厅  供图 朱嘉怡  
  8月13日下午,嵊州市图书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南京财经大学营销系主任陈铭教授在此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营销与推广策略》。此次讲座紧跟时代脉搏,深入探讨了非遗产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营销与推广策略,以促进销售并激发非遗行业的新活力。
  陈铭主任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首先剖析了非遗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巧妙地将营销学中的STP理论和4Ps营销组合理论融入其中。结合调研组近期在嵊州的实地考察成果,以及全国范围内成功的非遗营销案例,陈教授提出了非遗营销应聚焦于价值传播与文化体验两大核心要素,同时倡导采用体验式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等创新手段,以更好地触达消费者,提升品牌影响力。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浪潮,陈铭老师特别强调了其在非遗推广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呼吁业界积极拥抱新技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他还强调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并保护非遗文化,才能确保这一宝贵遗产得以传承与发展。同时,他对未来非遗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数字技术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将日益频繁。这一观点为在场的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启发。
  随后,陈勇会长详细介绍了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创新应用专委会的成立背景与功能定位。该专委会旨在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设计策划、营销战略及市场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助力嵊州非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陈勇会长的介绍引起了在场非遗传承人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嵊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讲座结束后,多位非遗传承人与调查组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就非遗产品的未来发展、营销策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讲座不仅为非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图表4竹编传承人请教陈铭主任电商相关问题  供图 张喜玲
  在绍兴市非遗协会、南京财经大学与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嵊州非遗调研活动不仅深入挖掘了传统技艺背后的文化价值,更为非遗产品的创新营销与市场推广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讲座与多方交流,调研组不仅精准把脉了溪滩榨面等非遗项目的发展困境,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展现了非遗文化与现代营销理念的深度融合。
  随着“优质产品+新型营销”合作模式的深入推进,嵊州非遗技艺将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文化光芒。我们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不仅能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新篇章,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贡献力量。
  图表52团队合照  供图 朱嘉怡
作者:张喜玲 朱嘉怡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