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为积极响应号召,1月19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子开展了此次以参观四川省华蓥市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为了深入了解华蓥山游击队的英勇事迹,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让革命历史鲜活呈现。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目的是增强自身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使命感,发挥青年在红色文化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深入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精准决策、引领华蓥山起义、推动革命胜利而彰显出的核心领导作用。起义中党员坚定忠诚的精神,激励着如今新时代的党员们不忘初心、践行宗旨。
实践情况
(一)前期实践活动
红色文化研习:在实践活动开展前,实践负责人集中学习了华蓥山游击队的历史资料,从游击队的组建背景、战斗历程,到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都进行了深入研读。
实地调研筹备: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游客基本信息、参观动机、对纪念馆展览内容与服务的评价、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及传承建议等多个维度。
(二)实地调研过程
踏入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负责人沿着游览路线,对陈列布局、展品摆放进行了细致记录,从珍贵的历史文物到详实的文献资料,从逼真的场景复原到生动的多媒体演示,全方位感受纪念馆营造的红色文化氛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邓小平同志于一九九九年建国日的题词。在起义背景板块,文献资料详细展示了原因:华蓥山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主体山脉,20世纪20 - 30年代“防区时期”,四川军阀搜刮、土匪横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压迫加剧,人民生活困苦。而党中央于1946 - 1947年间多次指示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武装斗争,并于1947年11月批准《西南武装斗争总计划》,为起义埋下伏笔。
在起义经过板块,资料讲述了1948年4月《挺进报》事件,许建业、刘国定等被捕,刘国定叛变致众多同志遇险;之后王璞、萧泽宽等同志召开罗渡会议,决定整合力量组成“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馆内还陈列着诸多实物展品。展柜中有《红岩》等书籍,起义队伍用过的短枪,以及铁质水壶、水杯、防风灯、木质油灯等生活用品。
英烈事迹展示区则展现了华蓥山革命英烈的故事。袁念之教育改造土匪武装,1949年7月16日在肖家山战斗牺牲;王兆南投身革命,1949年为保护同志群众就义;夏绍虞筹备起义兵工厂,1949年8月被捕后于7月5日在大竹县城就义;张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工作,起义后任支队长,1949年9月22日被捕就义等事迹。
此外,我们还看到了“狱中八条”的展示。最后在结束语板块,明确华蓥山起义是按党中央决策,由川东党组织发动的大规模起义,牵制国民党后方兵力,配合了解放军战略决战,从而使游客知晓华蓥山起义的重大意义。
在纪念馆内及周边游客集散地,随机选取游客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初步整理,我们了解到游客的年龄、地域、职业分布情况,以及他们参观的目的、对纪念馆内容和服务的评价、对红色文化的兴趣点等信息,为深入分析游客行为特征和需求偏好奠定了数据基础。
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播华蓥山游击队的英勇事迹,让红色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激励更多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种。而红色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能够让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相关数据
1、游客年龄分布:18 - 25岁的游客占比30%,这部分游客主要以大学生和年轻上班族为主,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较高,希望通过参观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26 - 50岁的游客占比50%,多为家庭出游或单位组织活动,注重红色文化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以及团队建设;60岁以上的游客占比20%,主要是出于对革命历史的回忆和缅怀。
2、参观动机:了解历史文化的游客占50%,他们希望通过参观纪念馆,深入了解华蓥山游击队的历史背景和战斗历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占40%,将参观作为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陪同家人朋友的游客占10%,在陪伴家人朋友的同时,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
实践成效
1、红色历史认知深化:团队成员通过沉浸式的实地调研,深刻感受到了华蓥山游击队战斗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对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
2、问题与建议梳理:梳理出纪念馆在展览形式单一、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诸条针对性的建议,如打造数字化展览、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功能等。
本次以参观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深入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探索之旅。通过实践,笔者不仅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未来也将继续关注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