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在线投稿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江河联袂·百十承志“实践感悟——谢咏彤

时间:2025-02-22 14:02:29 关注:7
这次社会实践,我和同学们前往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的打渔张引黄闸进行参观。作为引黄济青工程的起点,这座水利设施承担着将黄河水引入青岛的重要任务。站在闸口边,听着轰鸣的水流声,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交融如此震撼。
出发前,我对水利工程的认知仅停留在课本上的“调水”“防洪”等概念。直到亲眼见到打渔张引黄闸的沉沙池系统,才明白工程的复杂性——黄河水泥沙含量高,直接输送会导致管道堵塞。工程师带我们观察了梯级沉淀池,浑浊的黄河水经过层层过滤,泥沙沉降后变得清澈。一位老技术员说:“这些泥沙每年能堆出三个足球场大小的沙丘,但经过处理后,反而成了建筑用沙的资源。”这让我想到,所谓“变废为宝”,正是技术与生态智慧的体现。
工作人员介绍,冬季黄河结冰时,他们用自主研发的破冰装置疏通河道,确保全年不间断供水。这背后是无数人24小时轮班值守的付出。一位值班小哥笑着说:“我们像守着水管的家政工,只不过服务的是整个青岛。”幽默的话语让我感受到平凡岗位上的责任感。
走访周边村庄时,村民王大爷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上世纪80年代建工程时,村里土地被征用,最初大家担心生计受影响。但后来政府将224亩闲置工程用地低价承包给村民种粮,还发放粮差补贴,去年他家多赚了五千多元。“现在喝的水干净,地也种得踏实。”他的话让我意识到,重大工程不仅要算“技术账”,更要算好“民生账”。
这次实践也带来许多反思。当我得知青岛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值的五分之一时,内心受到冲击。尽管引黄济青工程每年输送数亿立方米水,但讲解员反复强调:“调水是救命,节水才是根本。”回校后,我和同学准备成立了节水小组,在宿舍楼推广“一盆水三用”(洗漱、冲厕、浇花)。
最触动我的是在陈户革命烈士纪念塔前的参观。墙上泛黄的照片里,1958年的建设者们在冰天雪地中徒手挖渠,手推车运土的场景与如今智能化闸口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从铁锹到芯片”的跨越,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代代人奉献精神的传承。我忽然懂得,所谓“工程奇迹”,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水泥钢铁,而是无数双手、无数个日夜的接力。
这次实践像一扇窗,让我跳出书本,看见真实的中国水利图景。未来的日子里,我想继续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或许能用所学的环境工程知识,参与设计更智能的节水系统。毕竟,守护母亲河,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每个年轻人伸手可及的行动
 
作者:谢咏彤 来源:河海大学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免费找兼职,就上兼职企鹅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