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通过基础设施援建和政策优抚两大措施,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贸易稳定。然而,沿线国家在物流基础、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仍导致货源不稳定、贸易波动较大等问题。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从基础设施援建和政策优抚两个方面,探讨其对货源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二者在提升货源稳定性方面具有互补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政策协同,推动企业全球供应链优化,以提升“一带一路”贸易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一带一路”;货源稳定性;基础设施援建;政策优抚
第一章 引言及文献综述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与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框架之一,“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共享,也显著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流动。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 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升,有力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2023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33.4%,对稳定中国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达到29%。在这一战略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在货运出口领域。通过政策优抚和各项支持措施,“一带一路”政策为沿线国家的货物运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为全球贸易流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图1 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中国月度进出口情况(单位:百万美元)在此过程中,货源稳定性问题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关键挑战之一。受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以及政治局势等因素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中依然面临着比较突出的物流瓶颈问题。此外,随着全球贸易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尤其是在疫情后的全球供应链重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不断上升。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采取了基础设施援建与政策优抚两种主要方式。一方面,通过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效率,减少贸易波动。例如,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的建设大幅降低了沿线国家的运输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稳定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政策通过一系列优抚措施(如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帮助货运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五个“通”中的核心和基础。无论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还是人心相通,都离不开政策上的协调与沟通。政策沟通为其他四个“通”提供了制度和法律框架保障,确保了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合作、资金流动和文化交流能够顺利进行。政策沟通,即通过平等协商互动,达成政策兼容和战略对接。成员国家在政策制定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体现了成员平等的合作观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发展程度和政治制度上存在巨大差异,推行一元化的合作政策可能会导致失败。只有强调多元化治理,并通过国家间互动协商制定相应框架内容,才能确保合作顺利推进。
货运成本是“一带一路”“政策关切的一大关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级政府推出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各省市均把“一带一路”倡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政策的推出为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出口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财税政策方面,设立了海关、经贸多部门税收信息平台,帮助进出口企业规避涉税风险;在金融政策方面,成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解决融资问题;在投资贸易政策方面,改善通关环境、减少通关时间、节约通关成本。各国海关相互合作,2015年签订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合作协议》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贸易便利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政策的协同发力和逐步完善的涉外服务体制为企业从事出口业务提供了保障,降低了出口企业的预期风险,增强了出口企业的信心,促进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出口。
在文献综述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与政策支持对提高货源稳定性具有显著作用。通过计量经济分析发现,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显著降低了贸易波动率,提高了货源供应的连续性。此外,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马昊原从国家间互动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角度,具体分析了“一带一路”“五通”合作内容如何促进中国的对外互动,证明了政策优抚的战略意义。而郭晓玲等人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贸易效应的主要发现,从政策协同驱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模式创新三方面并予以实证分析,阐明了政策优抚在促进出口、优化贸易结构方面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从基础设施援建与政策优抚两个方面探讨其对货源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进行验证。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贸易稳定性方面的作用,也可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第二章 理论分析
2.1 基础设施援建对货源稳定性的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提升货源稳定性的关键。中老铁路、中吉乌铁路等标志性项目显著提升了区域交通便利性。这些项目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还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减少了因物流瓶颈导致的货源不稳定的问题。此外,“一带一路”政策通过加强物流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物流配送系统的效率。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桥梁。此外,海外仓的建设也为稳定货源提供了重要支持。
2.2 政策优抚对货源稳定性的促进作用
2.2.1外贸进口稳增长
在稳定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自由贸易,是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进口出口并重、坚持统筹规划发展、坚持互利共赢战略。优化进口结构促进生产消费升级、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积极发挥多渠道促进作用、改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条件
[1][2]。
自2018年通知颁布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新形势下扩大进口工作,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制订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推进政策落实。近年来,“一带一路”进出口贸易指数稳中向好,外贸经济蓬勃发展。
图2 中国进出口贸易指数
2.2.2货运成本保障优惠
物流连着生产和消费,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4%。《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介绍,行动方案提出总体要求,部署5方面20项重点任务,并明确了组织实施保障措施,“这意味着,我们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将进一步从14.4元下降到13.5元。”这一目标的实现,能够有效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完善、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2.2.3降本增效促发展
综上所述,进口的稳定增长使得沿线国家能够共享中国庞大的市场,扩大贸易规模;同时,通过与沿线国家的进一步交流,中国能够与“一带一路”友国贸易互补,促进彼此的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货运成本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控制,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互联互通,贸易壁垒减少,通关更加便利,沿线物流供应链更加整合,形成货运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由此,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消费市场扩大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向更强,共同发展愿景稳步向实。
图3 “一带一路”背景下政策优抚货运降本增效机制
第三章 模型构建、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3.1 模型构建
本研究旨在检验基础设施援建与政策优抚对沿线国家货源稳定性的影响。基于理论框架和假设,本研究构建了以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来量化两者的作用:
![]()
(1)
其中,下标c和t分别用于表示国家和年份;
![]()
为特别解释变量,代表c国家在t时期的SS稳定性;I
![]()
为核心解释变量,即中国在t时期对c国家的基础设施援建情况;
![]()
为一系列控制变量;
![]()
和
![]()
分别表示国家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
![]()
为随机干扰项。若系数
![]()
显著为负,则说明基础设施援建有助于降低贸易波动性,从而提高货源稳定性。
3.2指标选取3.2.1被解释变量![]()
为特别解释变量,贸易波动率用以衡量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段内的贸易稳定性,反映了该国对外贸易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此指标可以通过贸易的标准差或波动率来衡量。数据来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各国海关数据。其中,由于部分数据存在缺失,因此在回归过程中采用插值法进行数据补全。
3.2.2核心解释变量基础设施投资额反映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及相关国际合作项目数据库。根据国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在总投资的比例进而推算出本文中的基础设施投资额。
3.2.3控制变量为了尽可能提高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基于现有相关研究
[2],本文选取沿线国家的GDP、人均GDP、贸易依存度(FTD)、经济增长率(EGR)共四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表1)。
变量类型 |
变量符号 |
变量数据来源 |
控制变量 |
国内生产总值(GDP) |
“一带一路”大数据汇总等 |
国内人均生产总值(aGDP) |
“一带一路”大数据汇总等 |
贸易依存度(FTD) |
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等 |
经济增长率(EGR) |
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等 |
表1 控制变量3.3数据说明本研究根据李海英
[3]等专家的文献对“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样本选取,结合数据的可得性与合理性选择了以下国家作为样本点,见表2。所选国家涵盖“一带一路”中的各类型国家。表3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位置 |
国家数量 |
国家名称 |
东南亚 |
8 |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 |
东亚 |
1 |
蒙古国 |
独联体 |
6 |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格鲁吉亚 |
南亚 |
2 |
斯里兰卡、巴基斯坦 |
西亚 |
11 |
阿联酋、希腊、塞浦路斯、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林、伊朗、阿曼、约旦、叙利亚、伊拉克 |
中东欧 |
19 |
斯洛文尼亚、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
中亚 |
2 |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
表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样本选取根据描述性统计表明,各国之间的经济规模差异较大,在GDP和基础设施投资额上较为明显。基础设施投资额标准差较大,表明部分国家较为集中,而其他国家则较为分散。贸易波动率的均值为0.1779,表明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波动率处于中等水平,但仍有一些国家面临较大的波动。
变量 |
平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贸易波动率(SS) |
0.177945 |
0.132081 |
0.000449 |
0.553138 |
基础设施援建额(IA) |
19521.63 |
95386.45 |
0 |
741925.8 |
国内生产总值(GDP) |
306796.7 |
388653.1 |
8980.06 |
2292470 |
国内人均生产总值(aGDP) |
13111.93 |
13425.54 |
560 |
66970 |
贸易依存度(FTD) |
33.97652 |
158.1501 |
0.879919 |
2382.564 |
经济增长率(EGR) |
0.02101 |
0.136749 |
-0.50601 |
0.437426 |
表3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基准回归
为了检验基础设施援建对货源稳定性的影响情况,本研究对模型(1)进行了回归估计。如表4所示,通过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投资额对贸易波动率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表明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能够显著降低贸易波动率,即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货源的稳定性。且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
![]()
的系数β均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
变量 |
(1) ss |
(2) ss |
基础设施援建额 |
4.702e-08*** (1.190) |
4.386e-08*** (1.349) |
国内生产总值 |
|
2.932e-09 (0.544) |
国内人均生产总值 |
|
-9.742e-06*** (2.81e-06) |
贸易依存度 |
|
-3.64e-05 (0.040) |
经济增长率 |
|
-0.0562** (2.99e-05) |
常数项 |
4.911*** (1.190) |
4.376*** (1.349) |
控制变量 |
No |
Yes |
颌间固定 |
Yes |
Yes |
个体固定 |
Yes |
Yes |
Adj![]() |
0.8942 |
0.9017 |
表4 基准回归结果4.2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为了进一步增强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本研究进一步进行了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如图5所示。
4.2.1内生性检验(1)调整变量滞后期
本文将核心解释变量基础设施投资额(IA)进行滞后处理,即将上一期的基础设施投资额数据用于本期的回归分析,以减少潜在的反向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基准回归,根据回归结果,
![]()
的系数β在1%的显著水平下仍然为正,进一步验证了货源稳定性与基础设施援建具有正向关系。
(2)工具变量法
为了进一步解决内生性问题,我们选择贸易依存度作为工具变量,来解决基础设施投资额(IA)的内生性问题。该过程使用贸易依存度(FTD)对基础设施进行预测并将预测值带入原始回归模型。根据结果显示,回归模型的系数仍然为正,说明基础设施援建对货源稳定性的促进关系仍然成立。
变量 |
内生性建议 |
稳健性检验 |
滞后一期 (1) ss |
工具变量(2) ss |
增加控制变量(3) ss |
剔除补值样本(4) ss |
修正离群值(4) ss |
基础设施投资额 |
4.911*** (1.190) |
4.376*** (1.349) |
4.702*** (1.223) |
5.021*** (1.311) |
5.096*** (1.297) |
控制变量 |
Yes |
Yes |
Yes |
Yes |
Yes |
颌间固定 |
Yes |
Yes |
Yes |
Yes |
Yes |
个体固定 |
Yes |
Yes |
Yes |
Yes |
Yes |
Adj![]() |
0.9173 |
|
0.9224 |
0.9199 |
0.9248 |
表5 稳健性检验4.2.2稳健性检验(1)增加控制变量
考虑到变量的遗漏会导致回归结果的不准确,因此本研究选取世界治理指标(WGI)作为新的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等。引入新的控制变量后重新进行分析,根据结果显示治理质量对贸易波动率有显著的负相关系,表明治理质量越高,贸易波动率越低,货源稳定性越高。此结果中通过引入WGI作为控制变量后,回归结果依然显著,验证了原来模型的稳健性。
(2)剔除补值样本
考虑到对数据缺失值进行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回归结果,因此本文在剔除补值样本之后重新对模型(1)进行回归检验,见表5。根据表中数据,重新回归后得到的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前后结论一致,结果具有稳健性。
(3)修正离群值
在回归分析中,若样本存在极端值,如投资额为0的情况也会使回归结果受到影响。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影响,本文用Winsorizing方法修正离群值,将数据中小于500的数值替换成500并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系数仍然为正,佐证了基础设施援建与贸易波动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新能源汽车行业案例
5.1.1市场扩展与销量增长
在“一带一路”保税免税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积极拓展沿线国家市场。以比亚迪为例,其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最多。2023年,比亚迪宣布其全球销售数量突破目标,海外市场销量大幅增长。这种市场扩展带来了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
5.1.2供应链优化与成本降低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的合作日益加深。例如,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企业,已在德国、法国、美国等地设立子公司,并在印度尼西亚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这种全球化布局优化了供应链,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5.1.3技术转移与产业升级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吉利汽车为例,其作为汽车企业的代表入选“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前十名,代表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新发展方向。吉利汽车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提高了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5.1.4结论与建议
“一带一路”政策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沿线国家的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市场共享、供应链优化和技术转移等机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建议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推动沿线国家形成更加开放、包容、普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深化产业链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总之,“一带一路”政策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沿线国家的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机遇。
第六章 政策及建议
6.1 政策建议基于本研究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基础设施援建与政策优抚对货源稳定性影响的深入分析,为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源稳定性,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优化基础设施援建布局,提升互联互通水平。要聚焦关键通道和节点,优先支持“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建设,重点加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高效便捷的物流运输网络。持续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跨境光缆、数据中心等建设,提升信息互联互通水平,为货源信息共享和物流效率提升提供支撑。同时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二,完善政策优抚体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继续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与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降低贸易壁垒,为企业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多元化、可持续的融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风险,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第三,深化产业合作,构建稳定供应链体系。继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参与沿线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加强上下游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注意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贸易领域,提升贸易水平。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促进与沿线国家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为货源稳定提供人文支撑。
6.2研究总结本研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深入分析了基础设施援建与政策优抚对货源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货源稳定的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增强货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政策优抚是货源稳定的保障。 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的金融支持和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能够为企业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货源稳定供应。
产业合作是货源稳定的关键。 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是实现货源长期稳定供应的根本途径。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将不断提升,政策优待体系将更加完善,产业合作将更加紧密,这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源稳定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6.3 研究展望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源稳定性的定量分析还不够深入,对不同类型货源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还不够全面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数据来源,运用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一带一路”倡议下货源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分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8〕53号
[2]突出改革创新 系统谋划推进——相关负责人谈《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韩佳诺,魏玉坤,亓康硕,新华社,2024-11-29 ,中国“一带一路”网
[3]董惠梅, 李明, 孙红。 (2020). 供应链风险与国际合作应对策略探讨。 现代管理科学, 33(6), 102-118.
[4]李海英, 任芳容, 刘小炎。 (2019).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OFDI的影响因素及分国别聚类分析。 经济学报, 30(5), 11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