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以公益诉讼赋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时间:2023-07-12 关注:
      海晏河清益护行”实践团队来到了盐城市,探究黄河故道的生态环境情况。
      中国大地上的成千上万条河川,黄河的脾气好象格外暴躁。这条泥沙浑浊的河流,在数千年的决口和改道迁移过程中,创造了复杂的故道体系。南宋建炎二年,为守住城池,东京守将在河南开封一个叫做民权的地方,破开高高的大堤,将原本经山东入海的黄河,硬生生地拉向了东南,古黄河就此改道,夺淮南下,经豫东、鲁南,甩头冲向皖北,汇泗水与淮河,一路进入苏北,再经徐州、宿迁、淮安(旧称淮阴)进入盐城,过阜宁的北沙和响水黄圩云梯关,最终在滨海大淤尖一带,挟带着浑浊的泥沙,东流入海。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次溃圩改道, 复从北路由山东垦利县入海。留在苏北平原上的这条黄河也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黄河故道”。长河千里,黄河的第一片泥土、第一粒流沙,何时进入大海,顺着海口的回流来到盐城?这段历史无人知晓。但从南宋改道至今的近九百年里,“黄河故道”两岸大量的泥沙,和从长江冲积回流的泥沙一起,汇入了黄海,沉淀淤积,,最终使苏北的海岸线不断东移。1936年的一份资料记载,至民国初期,地处“东海”(黄海)岸边的盐城,离海岸已经超过七十多公里。这足以说明,多年来,苏北的海岸线一直在迅速外移,陆地在不断扩展延伸。从如今已位于盐城市区中心的范公堤的位置可以估算,在前后300多年时间里,从最上游开始,长江黄河搬入黄海的泥沙,已经给苏北平原淤填出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海晏河清益护行”实践团队来到位于盐城的黄河故道时,发现今日的黄河故道,水碧天蓝红绿满坡,桃花源里百姓安居乐业,一流的生态环境,令游人流连忘返,不似从前的黄淮水患似猛兽逞凶施虐,致使哀鸿遍野。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黄河故道就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反映时代的变迁。
       就黄河故道现今为什么能发展的如此之好,“海晏河清益护行”实践团队经多方探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一方面是政府积极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黄河故道地区深入实施村庄清洁专项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业废弃物治理、改善村容村貌等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深入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徐州、宿迁等市的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作为B类项目纳入全省项目库;另一方面是政府积极支持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和黄河故道沿线城市广泛合作交流,形成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沿运河、淮河、黄河故道地区联动发展,一体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等任务部署。下一步,按照省政府部署,落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统筹推进省“十四五”水利、农业农村、城镇化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立足黄河故道地区发展特点,积极协调给予规划支持。同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故道的城乡融合发展工作,2020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后又印发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有序推进。目前,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力争尽快形成一套合理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经验做法,省政府将支持黄河故道地区率先复制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特别是宁锡常接合片区的经验做法,协调争取相关政策,积极指导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点试验,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浑黄流尽流清新,物换星移几度秋”,新时代更要加强黄河流域和黄河故道的生态环境保护,以此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作者:海晏河清益护行实践队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