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食中日月长,百年情悠扬 ——拾遗社会实践队赴周村烧饼非遗博物馆

时间:2023-07-15 关注:
寻文化之根,溯精神之源,拾不朽之遗。踏上古城风韵的街道,拾遗社会实践队于2023年7月9日来到周村烧饼博物馆,了解并感受周村烧饼和其传承的百年变迁。
周村烧饼博物馆位于周村古商城之中,地处市井烟火,常伴商贩吆喝。博物馆两旁正是周村烧饼的店铺,与博物馆内部相通。实践队的脚步正从此开始。
烧饼之发源,古而有之。山东周村,古称於陵,自春秋战国以来,即是中国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为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芝麻胡饼”随胡人的来往经商自西域传入中原大地,并沿丝绸之路到达周村地区,与本地北域风格民间饮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品种繁多的传统“烧饼”食品。
到明朝中叶,商埠重镇的周村,已是商贾云集。为使食品便于保存和携带,周村的饮食师傅将传统的“焦饼”进一步加工成酥烧饼,这现在“周村烧饼”的雏形。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山东桓台县人郭云龙来到周村创办“聚合斋”。期间,郭云龙受当地香脆“焦饼”的启发,经工艺改造后烤制出香、脆、酥、爽的新型酥烧饼。后来其长子郭海亭再次改进配方和技术,最终成功创造出具有浓郁特色的酥、香、薄、脆周村大酥烧饼,这些烧饼,被称之为“呱啦叶子”烧饼而闻名全国,也进入清宫廷成为贡品。这是正宗“周村烧饼”的来源。  
烧饼之生产,广而布之。随着实践队脚步的深入,逐步了解了周村烧饼如何踏入千万家的过程。郭云龙的儿子郭海亭和郭俊川兄弟接手父亲“聚合斋”事业,进一步将周村大酥烧饼技艺发扬光大,不仅将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同时还无私地将烧饼制作方法介绍给同行。
1958年,郭家后人郭芳林携“聚合斋”铺面、烧饼祖传配方和工艺,通过公私合营与其他十多家烧饼铺一起并入了国营周村食品厂,烧饼做为周村食品厂的一个生产品种。改革开放后,国营周村食品厂因体制问题频频亏损,企业历经改制,并在2005年正式改名为“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2010年,“周村烧饼”也同“周村”牌商标一样,正式成为国家注册商标。
烧饼之发展,协而新之。通过走访博物馆以及店铺,实践队发现,二十一世纪以来,周村烧饼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2000年食品厂破产终结,企业全体职工筹集资金创立股份制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周村烧饼公司。现代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周村烧饼在烧饼工艺的基础上,还又经营了糕点类和芝麻制品。同时,将烧饼历史与商店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既给了食客独特的文化体验,也加强了品牌声望。从面食走向面点,从芝麻工艺走向芝麻制品,经典的糕点有月饼、蜜食、牛舌酥和向阳酥等,商品种类翻新,经营方式创新,宣传模式用心,这其中,离不开的是周村烧饼一代代人的机会结晶和匠心传承。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从一家之技到百家之和,周村烧饼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记忆的传承。此次博物馆与探店让实践队员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活力,也体验到了当地丰富的人文风情,正如周村烧饼的核心价值观所言,“世纪传承,始终如一”,人们对饮食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在周村烧饼的传承中,始终如一。
 
撰稿人:王子元
拾遗社会实践队
 
作者:拾遗社会实践队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