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7月10日电(通讯员 王丽颖)沂蒙地区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孕育了众多革命英烈和红色故事。为传承沂蒙精神,深入挖掘红色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核。曲阜师范大学“踏红色足迹,寻沂蒙记忆”社会实践队于7月1日来到临沂市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学习,追溯沂蒙红嫂的足迹,通过实地实践了解沂蒙红嫂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革命担当。
实践开始,团队成员参观了沂蒙红嫂纪念馆的各个综合展厅,走过“沂蒙红嫂群体”展室、“永远跟党走”展室等,参观展室内设置的文字资料、历史文物和影像资料。展室通过影音资料和实物资料展示了一个个鲜明的红嫂形象,为实践队员呈现了革命时期沂蒙红嫂的红色故事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践队员看到了在那个浴血奋战的年代,红嫂们以自己的坚定信仰和家国情怀,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情怀,深入了解沂蒙红嫂的英姿和义举。
参观综合展室时,实践队员偶遇来此开展党建活动的单位组织。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向革命先辈展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和决心。实践队员对其中的退伍军人和党委书记展开采访,他们表示沂蒙精神是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员同志在党的生日这一天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感受战争年代革命前辈的战斗精神,对他们的工作是一种提进和提高。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退伍军人。通讯员 王丽颖 供图
团队成员又分别参观了明德英展室、王换于展室、李桂芳展室和胡玉萍展室,沿着沂蒙红嫂的足迹,感受着革命时代的红色故事。展室内陈列着红嫂们的珍贵照片和生平事迹,每一张照片和每一段文字都饱含着红嫂们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在这些展厅里,实践队员看到了当时妇女为战士们做的布鞋、手写信、发报机等,通过这些真实历史文物,感受到沂蒙人民和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部分展室还设置雕像,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实践队员在展馆里看到了女子火线桥雕塑、沂蒙母亲王换于抚养革命烈士子女雕像、沂蒙红嫂群体雕像等。在展馆里,实践队员了解了用乳汁救八路军伤员的明德英、抚养革命后代的英雄母亲王换于、组织妇女架人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拥军妈妈胡玉萍、英勇就义的吕宝兰……数不清的沂蒙红嫂诞生在这片土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李桂芳展室前的保安大爷用乡音向实践队员讲述了孟良崮战役时,时任妇救会会长的李桂芳组织32个妇女用身体在汶河上架起“火线桥”,保障了解放军部队顺利过河,进攻孟良崮。大爷的动人讲述,使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沂蒙红嫂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实践队员的心灵被沂蒙红嫂爱党爱军、军民之间鱼水深情的情谊震撼。这位大爷告诉团队成员红嫂们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他,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铭记红嫂们的牺牲和付出,传承沂蒙精神。最后大爷嘱托实践队员,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要学习红色精神,传播红色基因,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胡玉萍展室。通讯员 王丽颖 供图
为更好地感受沂蒙红嫂的故事,深入了解沂蒙精神。实践队员又参观了拥军支前体验馆,在这里亲身体验了当时的艰苦环境,再现沂蒙红嫂拥军支前的历史情景。实践队员使用了当时沂蒙妇女使用的石磨、纺线车、织布机、摊煎饼的鏊子……沂蒙红嫂就是用这些在如今看来有些简陋的工具为革命部队提供了吃穿衣食,倾尽所有支援前线。在亲身实践中,队员们感受到沂蒙红嫂对党和人民的热爱,认识到沂蒙红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蒙山高,沂水长”的红色沂蒙精神。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沂蒙红嫂的真实写照。革命时期,沂蒙地区的妇女们在战乱和生活困难的环境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投身革命事业,不畏强敌和困难。她们心怀信仰,无怨无悔地为国家和人民奋斗。沂蒙红嫂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重要精神根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时代青年要凝聚起继承先烈遗志的力量来发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坚定信念。弘扬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让沂蒙精神继续焕发光彩,展现出新的活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