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西大学子三下乡:在“乡遇”中,致敬起舞的夏天

时间:2023-07-17 关注:
        长夏初醒,万物繁盛。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中国大地为课堂,以脱贫攻坚重大历史性成就、民族地区发生的新变化等为现实教材,7月4日,来自西南大学含弘学院“丹心筑梦”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前往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深入东川区易地搬迁扶贫城区安置点、阿旺镇期黑彝族村落、红土地镇花沟村等地区,开展了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其间开展入户走访调研项目、“青禾课堂”支教活动,探索东川乡村文旅产业振兴发展故事,深入挖掘弘扬各民族同胞团结向上、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事迹,希望能够在这场难忘的“乡遇”里,探索到这片土地所孕育的独特魅力。
  难忘的是易地搬迁城区安置点和彝族村落的老人们。易地搬迁城区安置点有一家“特殊”的脱贫户,走进他们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贴满的大儿子从小到大获得的全部奖状,家中摆放的木质家具也提示着我们户主爷爷的独特背景。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从山上搬到这里后,爷爷虽身患残疾,但凭借着一手木工的好技艺,一直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大儿子很争气,护理专业的他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现在在昆明市区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临走前,爷爷从家里的锅中端出一盆蒸洋芋,一边笑着,一把塞到我们手里。盛情难却,每人走出他们家门的时候都手握着洋芋,热腾腾的蒸气还在冒着,刹那间仿佛一同跨过一道隐形的桥梁,那是新生活与旧生活的连接,是质朴的热情在人们心中串起的纽带。东川城的易地搬迁,是万人迁新居,一步跨千年的伟大浩举,一代人连着一代人,情感共鸣,同频共振。在阿旺镇期黑村进行入户调研时,遇到了一位已经八十多岁的彝族老者,仍精神矍铄,意气风发。他向我们讲述从前的历史,并说自己做了三十多年的大队文书,见证着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变得越来越好。对于期黑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以及医疗等方面的问题,老人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访谈结束,他一个个握着我们的手叮嘱道,“国家为我们做了很多好事,你们以后一定要努力为国家出力啊!”,他的眼眸浑浊但坚定,手劲有力,似乎有一种巨大的穿透力,直射入心,让我们深感触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进行入户调研(通讯员 张优优 供图)
  难忘的是阿旺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上“趣味课堂”之超轻粘土课时,为了更完美地呈现课堂效果,我们一次次打磨粘土的制作流程和成品效果,只为让其更简单易懂和有趣新颖。又考虑到孩子们有的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最终,我们从不同难易程度的粘土作品中,挑选了简单又有意义的中国结和五星红旗作为当堂教学内容,并计划让孩子们在助教成员的帮助下制作少数民族粘土小人,以培养孩子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课堂上,我们无数次被孩子们纯真而清澈的眼神所感动。看着他们握着手中的粘土,认真听老师讲课的模样,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课下,我们被邀请去和他们一起跳大绳、丢手绢、打篮球,与孩子们一起释放童真。夕阳时分,当我们即将离去时,孩子们蜂拥而上,他们很少能使用手机,只是递给我们纸笔,希望我们能留下自己的名字和一些话。阳光洒在这美好的一幕,格外温馨。虽然只是一次短暂的相遇,但光是遇见他们,遇见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模样,遇见他们望向我们时一双双水灵又好奇的眼睛,都早已触摸到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图为超轻粘土课堂上的小学生们(通讯员 张优优 供图)
  难忘的是红土地镇花沟村的民宿老板娘。民宿接待大厅里,木质的书柜倚靠在墙边,典雅的波点图案点缀着沙发,窗台摆放着一盆盆吊兰,浓浓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老板娘是我们第一位访谈对象,脸上总带着两团“高原红”的她向在场的我们介绍着民宿装修经验和未来规划安排,思考着从发展业务层面如何整体布局,还骄傲地向我们讲道她是整条街民宿发展得最好的一家,说着嘴角便不自主上扬。民宿的每一角落都倾注着她的精力与用心,我们纷纷对她表示赞叹。她告诉我们,花沟村景色美,红土地遍布,但是文旅业发展却很缓慢,不过随着政府正在加大宣传力度,她相信有一天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红土地的美。她还说,自己也在互联网上了解一家好的民宿是怎样的,并应邀加入了东川区民宿协会,后续会参加他们的培训。临走前,我们还将校图书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宣传手册赠给了老板娘,希望她能乘着时代的新风,借助知识和科技的发展浪潮,将她独具匠心的精妙思考更好地展现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土地,了解东川。
而东川之行最惊喜的收获,在于我们对团队力量的体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领会。林语堂曾说过:“每个人的生命都相似,只是点缀了的希望与理想使他有所不同。”无论是这次社会实践的前期策划书写、内容的诠释与推进,还是为了支教备课共同奋战到深夜以及后期调研成果的分析与报告的撰写,队员们都未曾抱怨或失落,而是不断地互相加油打气。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为着共同纯粹而炽热的理想,集结在一起,集结在东川,甚至在实践最后一天的总结会上,互相吐露着心声直到凌晨。队员们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让这次的实践活动发挥到了最大的效益,再一次让我们彼此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去关心、肯定以及帮助他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在实践中开拓着我们的视野,正如我们的指导老师在总结会时所言,“我们要经常向下看,去贴近国家的老百姓,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这次“乡遇”让我们得以向下观察社会并反思自我,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把学到的理论实施在每日的实践中。过去,孙中山先生殷切期盼:“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肩上。”如今,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总是背负着光荣的使命,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行。经过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越发明白,兴国梦、强国梦需要每一位青年勇担使命,继往开来,也只有将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融入个人成长,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东川的夏日带给我们缘分与幸运,抵达前被告知该下雨的日子依旧阳光明媚,甚至持续到我们离开,仿佛是一场自然欢迎我们的仪式。远道而来的我们怀着热血和希望,在时代为青年所搭建的舞台上起舞,将满腔的热情与炙热的理想倾注在这片美丽的红土地上。在“乡遇”中的这份缘,令我们动容,让我们珍惜,我们渴望再会脚下绵延不绝的山脉,渴望守护孩童纯真的笑容,渴望带着知识和责任上路,与中国大地建立起更深刻的联结。(通讯员 张优优 魏文轩)
作者:张优优;魏文轩 来源:西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含弘学院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