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更好地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了解黄河文化蕴含在其流域的影响,用实际行动讲好黄河故事。7月10日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河心承载,泱水韵扬”实践团来到聊城市东阿县鱼山村驻地,在与村委会取得联系后,针对黄河流域文化遗产在该村的保护和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深入基层摸清农户对于黄河文化生态产业的真正看法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直击痛点问题,弥补模式漏洞,推动黄河流域人水城关系改善,推进城镇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工程开展,将乡村振兴创新战略与文化传承保护落到实处。
参观文化遗址的过程中,鱼山村党支部书记向实践团介绍到,鱼山村位于聊城市东部,地处黄河岸畔,有着鱼山、龙山文化台址、柳舒城遗址、摩崖刻石、三国魏东阿王曹植墓、子建祠、羊茂台、洗砚池、闻梵处等多处文化遗址,对于全面保护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等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参观完全部文化遗址后,实践团成员前往孙秀珍烈士墓进行祭奠活动,在当地村民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孙秀珍自幼被鱼山村村民收养,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解放战争时期为掩护人民群众,被国民党还乡团逮捕并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18岁,是一位刘胡兰式的女烈士。实践团自发参与到烈士墓的修缮清洁工作中,为传承发扬红色精神贡献出属于青年人的一份力量。
图为鱼山村村支书为实践团成员介绍龙山文化台文化遗址。通讯员 李沂君 供图
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保护和宣扬黄河文化,发展文化特色产业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为农户带来的红利,真正找到产业模式缺点,首先要精准探究农户的真实想法。实践团成员分组前往村内进行走访调研,以座谈、问卷等形式对村内农户就家中收入情况、对于黄河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于保护黄河流域文化遗址的具体看法等方面展开调研。在进行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村内大多数50岁及以下的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而60、70岁左右的老人更希望能够留在家里,对黄河文化的了解更深刻、丰富。年龄较大的农户由于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原因对黄河、文化遗址、烈士精神有着不同于年轻人的情怀,经历过战争和灾害年代的他们更愿意去保护和宣扬黄河文化、红色精神。
三百一十份余份调查问卷,反映了鱼山村农户关于黄河流域文化遗址保护、黄河文化传承的具体想法。其中82%的农户对保护黄河流域文化遗址各项政策的实施表示大力支持,10%左右的农户表示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宣扬并非老百姓的责任而是政府的事情,8%的农户态度模糊并不能给予文化遗址保护全力支持但同时也绝不反对政策的实施。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实践团认识到:村委会对保护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不仅仅需要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更需要让大家真正了解黄河文化对于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有利影响,让村民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支持保护文化遗址。
图为实践团调查问卷部分数据统计截图。 通讯员 刘清华 供图
在走访的过程中,实践团团队成员发现大多数留在村中务农的村民年龄较大且文化程度较低,在发放调查问卷时实践团多采用为被调查农户朗读问题及选项后农户进行口头选择的方式进行填写,这大大提高了发放调查问卷活动的难度和耗时,但村民们的热情好客给实践团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与村民们的亲切交谈中成员们也体会到长辈的关爱,即使素不相识,许多村民都会询问实践团成员的学习以及实践情况,热情的邀请实践团到家中休息。实践团成员邀请一名环卫工爷爷填写调查问卷时,他热情的为实践团成员介绍鱼山村的文化遗址的相关故事,自愿成为“导游”带领实践团参观,正是这些温暖的举动,更加坚定了河心承载,泱水韵扬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保护母亲河的决心。
图为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环卫工大爷为实践团带路并介绍鱼山村的具体情况。 通讯员 李沂君 供图
此次实地调研专访更加深入地了解聊城市东阿县鱼山村的文化遗址保护现状,明确目前基层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痛点问题,引发实践团对黄河流域文化遗址发展的思考,有助于实践团成员们用专业知识服务“三农”,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诠释志愿精神。为乡村振兴政策、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