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的葛村,隐藏着一门古老而华丽的艺术,它如同一颗闪耀的明珠,璀璨夺目。这就是葛村榼子,一种凝聚着历史智慧和传统工艺的宝贵遗产。当你走进这个小村庄,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时光隧道,被美轮美奂的榼子艺术所包围。这些精美的榼子,不仅是食品制作的工具,更是一种流淌着浓郁文化血脉的艺术品。它们承载着葛村人的智慧和情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种传统的传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榼子能够比得上葛村榼子的华丽与独特。
寻访葛村榼子,感受非遗魅力在山东青岛即墨王家葛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职业各异,但出于热爱,为了传承,他们虔诚耕耘,守护着民族文化的灵魂。他们用聪颖、智慧和手中的刻刀,雕刻着面食榼子,雕刻着岁月的记忆,雕刻着美好生活的期许。
榼子,方言里念“kǎ”子,是卡花的模具。在许多青岛人厨房的角落里,放置着一把把用报纸、棉布包裹好的榼子。逢年过节,人们就会将它们拿出来,洗净、擦干,放在面板旁边,然后将揉好的面团填充其中,按压结实,做出一个个如同雕刻品的小鱼、莲蓬、元宝、寿桃……在即墨,葛村榼子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也是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葛村来说,雕刻榼子是一种久远的手工艺术,它曾经是人们谋生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带有家族神秘色彩的绝活。时至今日,葛村仍然保持着雕刻榼子专业村的美名。
体验榼子雕刻,感悟匠心之力俗话说,“三分匠人,七分家什”。进入到传承人的工作室,便被眼前五花八门的制作工具和各式各样的榼子迷了眼。榼子的雕刻工具,五花八门,木墩、木槌、铁凿……铁凿也因作用各异而名称不一,平凿、抢凿、起凿、钻凿、站凿、鱼头凿、鱼眼凿、鱼鳞凿……葛村的手艺人就是用这些工具,熟练地在各种木料上雕刻出寿桃、小鱼、莲蓬、元宝等多种图案。搕子的雕刻制作工艺大致上有十道工序:没墩、割板、画样、下料、起框、站框、抢平、站花、刀刻、刨光。其中刀刻这道工序最为复杂,也是最见艺人修养与功力,一切都是腹稿,意在刀前,形随刀走,有形无定势,状若行云流水,无半点迟缓犹豫
果蔬花卉、鸟兽鱼虫、文字纹饰……实践队员看到两侧的展览架上不同的图案有几十种,都十分精美,一刀一刻都体现了王师傅的用心。“这些图案都得印在脑子里,花样选择要根据木头形状取舍,每一个图案都是有规律的,要想雕刻手法达到熟练,就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
今天的榼子,也被许多民间工艺爱好者和收藏家视其为珍宝,收而藏之,把玩不已。葛村榼子,流传了二百多年,经过一代代艺人的锤炼,其工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钟情于这种手艺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再加上原材料的紧缺,更使这枝纯朴的艺术之花,面临着尴尬的境地。葛村人希望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能够传承下去。人们期待着,明天的榼子会有更新更美的图案面世。然而,葛村人希望能够传承下来祖辈流传的手艺。他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传承葛村榼子的制作技艺,让这一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同时,他们也期待明天的榼子能够带来更新更美的图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
葛村榼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通过保护和传承葛村榼子的手艺,我们可以让这一传统艺术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种独特的手工艺品。希望葛村榼子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增添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