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凝聚着民族智慧,联结着民族情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更好地感受张之洞的名臣风骨,2024年1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寒假社会实践队“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实践队员来到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招堤张之洞纪念馆。
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张之洞为学、为人和为官之道,实践队队员提前在网上查找资料。晚清名臣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出生地却是贵州兴义。这与张之洞父亲张锳有关。张锳从1826年以大挑得任知县进入贵州安龙任职,到1855年病逝于贵东道道尹任上,30年来一直在贵州工作、生活。期间,生育了张之洞。张之洞在贵州度过了童年时代,于是诞生了这座纪念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人物。张之洞是贡献很高的一个历史名臣:为中国打赢了近代对西方列强唯一的一场胜仗——镇南关谅山大捷。汉阳钢铁厂,汉阳枪炮厂,京汉铁路,湖北织布局,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等,这些推动中国进步的实业,学校都是张之洞创办的。中国第一个近代的教育体系也是张之洞规划的,就是中国现在的长绒棉,这个棉种也是张之洞引进的。当时几乎出现的所有的学科领域能够延续到现在,几乎都绕不过张之洞,包括财税,金融。如果没有张之洞的汉阳造,中国可能到抗战时期都造不出一支步枪来。
队员们到达纪念馆入口,有一座张之洞的极大的雕塑。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名臣的气质与风貌。进入纪念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的父亲张瑛监督张之洞完成学业的一副雕塑,可以看出父亲张瑛对他的学业十分严格。在纪念馆的侧边是张之洞在十一岁时写的《半山亭记》。纪念馆介绍了关于他的父亲张瑛以及他的家人们的一些生平事迹供后人瞻仰。该纪念馆也是贵州省唯一一座纪念张之洞的纪念馆。从纪念馆中挂出的字画,书信以及老旧物品可以看出张之洞年少时在学业上的刻苦用心。
队员们依次参观纪念馆后,通过观赏阅读张之洞的字画及理念,队员们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感受到了一代名臣的风骨,每一处都体现了张之洞及家人的伟大之处。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为南疆抗法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是武汉成为中国近代重工业基地的奠基人;他兴建了贯穿中国的大铁路,兴办的各种学校和新式军队培养了大量人才,并直接孕育了武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他是当之无愧的晚清第一功臣。
参观完张之洞纪念馆后,队员们收获颇丰。此次实践让队员们近距离学习了张之洞的名臣风骨,加深了队员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联结了民族情感。作为当代新青年,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传播好,将文人风骨精神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