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工学院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纪实(四)——弦歌不缀,薪火相传
(通讯员: 詹依然 张曼莉)为深入了解黄梅戏的历史渊源,学习黄梅戏的艺术特点,探究黄梅戏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传播黄梅戏。1月16日,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赴安庆“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前往安庆市黄梅戏博物馆进行学习。
1月16日,我们实践队走进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感受黄梅韵味。天气晴朗,阳光恰好,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走进了博物馆,馆内十分阔绰,光线明亮,根据墙上的指示探索,看到一幅巨大的壁画,中间有立体圆雕,是《天仙配》中的桥段,美轮美奂。再往里走去,介绍着黄梅戏起源及发展历史的石板映入眼帘:“古人云:诗言志。安庆地处淮水之南,长江之滨,得南北风气之先,受黄梅烟雨渲染,故有此唱。”黄梅戏兴起于清中晚期安庆周边诸乡,2006年,黄梅戏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践队员欣赏感悟黄梅戏经典桥段 通讯员 詹依然 摄
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有名的戏曲艺人展览墙,蔡仲贤,胡普伢,丁永泉,王少舫,以及一代宗师严凤英等等,墙上展示着他们的生平事迹以及对黄梅戏的贡献,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承。比如严凤英,她是安庆人,原名鸿六,12岁学戏,16岁登台即轰动全城。她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开拓创新,自成一体,先后主演了黄梅戏舞台剧七十多部、电影四部。其中《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这三部剧目最具代表性。
实践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欣赏黄梅戏古早物件 通讯员 张曼莉 摄
接下来是琳琅满目的展厅,里面陈列着各大曲目所用到的头冠,花鞋,戏服等等。极致的和谐的色彩搭配和繁复雍容的图案设计,都彰显着黄梅戏服饰的精美绝伦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最后一个展厅是一个戏台,透过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仿佛让人真的看到了上一代代表演的戏曲家们。同一个展厅里还展览着现代之后,由各大经典黄梅戏曲目所演绎改编成的影视剧剪影和碟片,例如《天仙配》《女驸马》。至此整个黄梅戏博物馆的全貌就已经被我们阅览完成了。
实践队员与工作人员正在交谈 通讯员 张曼莉 摄
观赏结束后,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谈,我们对黄梅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黄梅戏的发展过程和文化。我们了解到黄梅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支持,也离不开艺术家们的辛勤创作和传承。讲解员还给我们讲述了其中一些重要曲目,例如《西施》,通过展现西施与吴王的爱情故事,揭示了权谋和爱情的较量,以及人性的复杂。也更让我们了解到黄梅戏的魅力所在。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和支持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总的来说,参观黄梅戏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它不仅让我们被黄梅戏的魅力所吸引,也让我们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情。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