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的国家“江河战略”,河海大学商学院“在水一方,启謇崇江”水利福祉调研实践团依托互联网技术,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考查方式,在南通城进行了关于张謇的水利情况的探索。
作为近代开启水利先河的重要人物,张謇的水利观念备受关注。然而,尽管张謇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有目共睹,但研究团队发现仍有许多未曾被发现的地方。同时,由于实践团人员地域的分散性,使得整个团队的合作需要云技术对沟通的支持,而云技术能够使团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和共享数据、应用程序和资源,这得以令团队成员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工作,提高了团队的灵活性和协作性。因此,本团队决定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采用全方位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路径,为此次实践活动赋能。
实践团队的队员们首先通过搜索引擎、在线数据库、学术期刊、线上图书馆等途径获取了南通水利史中的一手史料,初步把握张謇在水利工程上的成就与贡献。团队在搜集了大量相关信息后将所获信息集体汇总,于2月3日召开线上会议讨论,队员们分享了各自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并制定了线下实地调查方案,一部分成员进行线下实地考察,一部分成员进行线上资料收集。会中成员明白了张謇的历史影响不仅仅在于物质方面,更在于精神文化的塑造上,张謇所倡导推崇的爱国自信、立志远大、精进自强、务实力行、开放竞争等精神理念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崇尚的价值观,为南通在近代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持,至今仍然是南通人民共有的价值认同。
随后,成员们展开了相应的线下实践,于2月7日前往档案局和节制闸,2月8日前往张謇纪念馆和挡潮闸,与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还和随行游客进行沟通交流,收获颇丰。整个团队通过图片资料、音视频、可视化网站等形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云链接,极大地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江岸保塌计划书》《瑞典工程师海德生勘测报告》《通州江岸潮灾报告书》等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原始史料在团队各成员内部高效地实时共享,一方面能够使得前期资料与历史档案相互印证,有助于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也进一步促使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以及为了民族复兴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从宏观上理解了张謇在南通城的水利布局上所体现的智慧巧思。
此外,团队还通过云会议与云投票平台汇总了各方意见,利用在线平台和软件设计,建立了张謇水利的在线网站,将社会实践调查的成果、发现和见解分享给更广泛的群体,扩大此次在南通实地调查的影响力。团队将继续坚守“传播张謇事迹,弘扬张謇精神”这一初衷,以提供移动化知识服务工具为目标,基于数字人文视角将张謇水利资源进行数字化、知识化、平台化,助力学术研究、公众科普以及南通文旅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对调查主题的关注和理解。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时代的青年们书写时代篇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河海大学“在水一方,启謇崇江”水利福祉调研实践团通过走访张謇纪念馆及留存至今的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成果可视化网站、短视频宣传等措施,以线上线下云链接的形式,实现团队内成员的合作与共享,并将这一调查研究结果借助云技术拓宽了传播渠道,扩大了传播范围。实践团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秉持着“天下有溺犹己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深刻认识并了解了张謇水利思想及其带来的民生福祉,展现了水之子的风采,同时也积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承、发扬张謇精神的宝贵经验,并尝试将张謇事迹及河海校训、河海文化等与张謇水利思想相结合,发扬河海精神,践行河海校训,保证了本次实践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