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疯子”》基于《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一文制作而成,从文稿、草稿、线稿、上色到最后的视频制作,成员们分工明确,视频的每一帧都充满了成员们的思考。
王雨涵同学主要负责场景创作。在画面的创作中,我们追求的是以简洁而风趣的笔触,去刻画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状态,使之生动鲜活。从关键词中提取精髓,精心设计每一个场景,勾勒出“意在言外”的初稿。由于任务繁重,我力求用最简约的线条去表达内心的想法。在这些作品中,“火柴人”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主角——四肢由四条线勾勒,头部简化为一个椭圆,几段流畅的弧线便足以传达丰富的情感。就这样,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火柴人跃然纸上,将我心中的世界具象化,仿佛每一个火柴人都拥有了灵魂和感情。当然,这些画面的诞生离不开对精神病患者生存状态、内心世界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们衷心希望通过这些画作,让更多的人能够真正理解精神病患者,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曹学飞同学负责的是草稿修改以及线稿的最终绘制。整个过程虽然工作量较大,但一次次线条的修正、画面的调整都是为了作品更好地被呈现,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呼吁大家给精神疾病患者多一些善意。
韩浩盈同学负责的是给线稿上色的部分。对于视频中一些画面的呈现不只需要线条的勾勒描绘,还需要颜色来衬托、渲染每个画面特定的氛围,比如某个画面是表现歧视,那这画面可能就需要用暗色调来衬托,但是也需要一些明亮的色彩来展现一个美好、充满希望与善意的、对患者更加友好的未来。同时团结合作在视频制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因为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团结协作,才能最终凝聚为一个充满知识与力量的科普视频。
视频剪辑的基本想法就是剪出一条严肃活泼的视频。本身神经疾病歧视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是很多患者正在遭受的困境,所以努力把相关知识准确的传递给大家。另外作为一条科普视频,希望整个视频的氛围是亲切有趣的,避免观众因许多专业名词而感到疲惫,因此加入了许多动画和音效,让画面变得生动可爱,带给大家良好的观看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