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雷山县的怀抱中,白岩村宛如一颗遗落的珍珠,梯田如诗,稻香四溢,却苦于交通的羁绊,难以让这份纯净与甘甜走出大山。7月10日,重庆移通学院大数据学院青心白岩乡村振兴促进团,用他们的智慧和创意,通过设计大米包装和蜡染Logo等方式,为白岩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形象,以增加游客流量和购买力,助力村民增收。
面对大米难以推广和销售出去的这一挑战,青心白岩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集市和乡村中进行调研,决定从文化和设计作为突破口,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包装,给这些辛勤耕耘的稻米穿上“新衣”。
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中,团队成员们首先被传统刺绣所吸引,细腻的针脚、鲜艳的色彩以及寓意深远的图案,无一不彰显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成员们细心观察,思考着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品牌设计中,让产品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随后,他们移步至展览馆,翻阅关于苗族历史、传说、风俗的书籍,这些书籍不仅让成员们对苗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无尽的想象与创意,他们尝试将那些动人的故事、独特的习俗融入到品牌故事中,让品牌更加鲜活、有温度。
于是,白岩大米的包装上,变成了流动的苗族文化长廊,龙、凤、鱼等吉祥物跃然其上,寓意着丰收与幸福;几何图案的巧妙融合,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而那抹蜡染蓝,如同天空般深邃,水般清澈,诉说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通过这种色彩的运用,包装不仅展现了苗族的传统文化,也为消费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团队成员还为大米包装设计了很多小细节,大米包装分为多个规格,包括500g礼盒装、1kg尝鲜装、2.5kg家庭装和5kg豪华装,不同规格的包装满足了各类消费者的需求,让每一份选择都充满温度,通过这样的分级,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产品的特色,也方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为了进一步助力乡村旅游业,除了大米包装袋的设计,团队还设计了白岩村蜡染工坊标志,并为蜡染工坊制作了宣传展板,宣传展牌上,蜡刀与染料桶的生动形象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让人不禁想要亲身体验一番这项古老的技艺。同时,团队还配套设计了一系列宣传和实用物品,一次性水杯与毛毡片的设计也融入了蜡染元素,以蜡染的白色为背景,中间镶嵌着蓝色的白岩logo图,文创周边的设计落地使用后,可以让苗族蜡染的元素融入游客的住宿体验中,提高白岩文化的传播。
大米包装和旅游文创周边的设计,可以助力白岩村的稻米销售,更让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青心白岩乡村振兴促进团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指导老师/陈安琪
撰稿/丁乙芯
摄影/李艳林、卿艳
大数据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