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三线建设红色记忆,引领青年成长新航向
时间:2024-07-18 19:04:43 关注:
在共和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鲜为人知却意义非凡的篇章——“三线建设”。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我国启动了“三线建设”这一宏伟计划,旨在加强国防能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这不仅是对国家安全的战略考量,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远布局。
2024年6月30日上午九点,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学院的学子们组成的二汽记忆寻访团,带着对历史的敬仰,走进社区,与“三线建设”的亲历者高付山爷爷展开了一次深度对话。在这次访谈中,高爷爷不仅分享了自己作为抗美援越老兵的英勇事迹,更讲述了投身三线工程的不凡经历,让青年学子深刻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历史中的坚韧与牺牲,以及三线精神的恒久魅力。
高付山爷爷,一位抗美援越的老兵,曾于越南战场负责前线物资运输任务,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艰辛。在回忆起那段烽火岁月时,高爷爷眼中闪烁着坚定与自豪:“从最初的46人,到最后仅剩15人归来,我们那一辈人,用血肉之躯书写了不屈的篇章。”回国后,响应国家号召,高爷爷又投入到三线工程的建设中,成为东风公司汽车二连的一员,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话语中,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后辈的期许:“今日的和平与繁荣,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同学们,你们肩负重任,应掌握科技,为国家的明天奋斗”。
在寻访团成员们的热切追问下,高爷爷详细阐述了三线建设背后的战略深意。他解释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时期,外部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敌意。那时,中国的国防力量虽然在逐步增强,但依然存在明显的短板,尤其是沿海和边境地区的工业设施高度集中,成为了国家安全的明显软肋。将重要工业设施转移至内地,不仅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工业成果,更是出于长远的国家安全考虑。“二汽之所以选定十堰作为生产基地,绝非偶然。十堰地处秦巴山脉之中,群山环绕,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其地形地貌为建立工业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隐蔽条件。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地质结构稳定,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冲击,为工厂和人员提供了一道天然的防线。”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这一观点,高爷爷站起身指着地下,“现在就连这栋34层高楼下,都有着防空洞呢”。
在访谈的温馨氛围中,高爷爷不仅分享了他的英勇历程,还向寻访团展示了一系列珍贵的奖章与证书,这些荣誉见证了他在和平年代中的另一番成就——赛鸽比赛的卓越表现。这位充满活力的老人,在每一次飞翔的角逐中,都展现了不减当年的激情与斗志,屡屡载誉而归。当被问及对生活的满意度时,高爷爷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诚挚地表示,今日的和谐与安康,得益于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的坚定信仰。
“正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正确引领,我们的生活才如此幸福美满。”高爷爷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这份信念犹如一道光束,穿透时光的尘埃,照亮寻访团成员们的内心世界。正是无数像高爷爷这样的前辈,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为后来者铺就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此次寻访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三线建设历史的深度挖掘,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思政课。高付山爷爷的故事,如同一座历史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激励着新一代青年铭记历史,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陈宇豪 来源:大学生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