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三下乡特辑|重走红军路,共建新时代

时间:2024-07-18 20:50:53 关注:
三下乡特辑|重走红军路,共建新时代
八月里来功夫忙,
贺龙来到坝芒场,
千人成立游击队,
红绿标语贴满墙。
                    ——坝芒红军歌谣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指导精神,响应赓续红色血脉的号召。7月13日,“寻绎青年之志,助力乡韵坝芒”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秀山县隘口镇坝芒村,重走红军路,深习红军精神。在坝芒讲解员田丽艳的陪同下,沿红军步道参观学习坝芒村倒马坎战斗纪念碑、红军洞、倒马坎战壕遗址、红军墓等红色文化遗址。
(图为坝芒村指示牌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倒马坎战斗纪念碑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倒马坎战斗发生于隘口镇坝芒村,坝芒村是贵州至秀山的咽喉要道,秀山民防头子杨卓之拼凑1000余人在长约40里的山坡险道上,挖战壕、修工事、筑碉堡,构筑防线,号称“万里长城”。贺龙亲自策划,由红七师师长卢冬生率领700余人兵分两路包抄倒马坎,将守敌打得落花流水。红军战士在坝芒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奋勇杀敌,为坝芒扎下红色之根,实践团仔细阅读领会纪念碑碑文,聆听倒马坎战役中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并在纪念碑下默哀致敬先烈。
(图为实践团合影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图为倒马坎战斗纪念碑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图为实践团阅读碑文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图为实践团在纪念碑下默哀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倒马坎战壕遗址
       倒马坎战壕遗址位于隘口镇坝芒村倒马坎马桑坡山顶,长约万米,石砌的战壕两旁依然留存了不少当年激战后的弹孔、弹壳,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实践团参观战壕遗址,寻找遗留的弹壳、弹孔,身临其境感受90年前的激烈战斗。
(图为实践团阅读倒马坎战斗遗址简介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图为遗留在战壕中的弹壳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倒马坎红军洞
          倒马坎红军洞原名硝洞,洞分上下两层,洞内主厅可容数百人。该洞在倒马坎战斗中曾临时安置过1名红军伤员,故得此名。
(图为倒马坎红军洞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坝芒红军井
       坝芒红军井位于坝芒村长五间组。1934年红三军在坝芒街上休整。为了解决饮水问题,红军帮助当地群众挖了此井。至此,红军井从未枯竭,成为附近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用水井。实践团成员在坝芒村村支部副书记李永胜的带领下,清洁红军井周边生活垃圾,实践团牢记“饮水不忘挖井人”的精神,饮水思源,不忘党恩。
(图为坝芒红军井立碑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清洁红军井周边垃圾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坝芒乡苏维埃旧址
         坝芒乡苏维埃旧址位于隘口镇坝芒村长五间组。是土地革命时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黔东特区所辖坝芒乡苏维埃驻地。
(图为坝芒乡苏维埃旧址立碑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长五间红军屋
         长五间红军屋位于隘口镇坝芒村长五间组,因安置过受伤红军而得名。8月30日,坝芒游击队员协助红三军三八连曾在此安置1名伤员,红军离别时在此屋墙板上题字“三八连驻此”。
(图为长五组红军屋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图为题字“三八连驻此”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实践团沿着90年前红军行军的路线,参观学习坝芒村的红色文化,深刻体会“不怕苦,不怕难”的红色精神,积极探寻坝芒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将坝芒本地的红色文化纳入支教特色课堂,增强当地青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主人翁精神,推动红色文化扎根在每一代坝芒人心中。坚持坝芒“红色+绿色”的发展模式,坚持将坝芒的红色文化与特色山银花绿色产业结合,纳入实践团的创新创业项目,用山银花产业为红色文化发展赋能,用红色文化带动山银花产业发展,以当代青年之力助推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重走红军路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图为坝芒村红军步道标牌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图为坝芒村风光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图为坝芒村风光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潘桢玥 摄)
作者:“寻绎青年之志,助力乡韵坝芒”乡村振兴促进团 来源:“寻绎青年之志,助力乡韵坝芒”乡村振兴促进团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