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河南学子三下乡:赓续红色血脉,寻访红色印记

时间:2024-07-18 22:54:26 关注:
河南学子三下乡:赓续红色血脉,寻访红色印记
 
中国青年网开封7月9日电(通讯员 阳微 张怡冰)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家乡的热土上、在实践的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河南工业大学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理,为体悟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7月9日,实践团五名同学前往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进行下乡实践活动。
走进焦裕禄,学习焦裕禄
为了更好地走进焦裕禄,学习焦裕禄,继承焦裕禄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清晨,实践团队成员们满怀热情地踏上了下乡的征程。他们首先来到了兰考县党史馆,磅礴大气,门楼上的红五星,熠熠生辉,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浸润了整个小城。在那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饱含故事的革命文物,仿佛将大家带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不时驻足观看,详细了解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据居民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他是地委书记,也是游记队长,42年的人生过得波澜壮阔。17岁日本鬼子杀了他的父亲,他被抓去抚顺当苦工,21岁终于逃出来了,到了宿迁然后回家乡当民兵,打游击。29岁,已经解放,分配在尉氏县干县委副书记,31岁去洛阳矿山机器厂当车间主任,科长。40岁回到尉氏县当县委书记,同年调到了兰考。42岁就英年早逝。在生命最后的400多天,他治沙,治盐碱,治洪涝,带头干活,真正是把人民放到心里的书记。他临终前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人民公仆入人心,流芳百世驻人间
怀着肃穆的心情,队员们驻足焦裕禄纪念碑,为他默哀。然后实践队员们走进了焦裕禄同志的革命纪念馆。周围是他种的泡桐树,为他撑起一片阴凉。焦裕禄,这个名字早已成为一座精神的丰碑。他在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期间,面临着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他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他以身作则,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纪念馆中的展品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他那种“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不顾自己身患重病,坚持在风沙、盐碱、内涝肆虐的土地上奔波调研,寻找治理“三害”的方法。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为了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看着焦裕禄同志生前用过的物品,那些简陋而破旧的衣物、工具,让实践团成员不禁热泪盈眶。他的生活如此简朴,工作却如此拼命,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实践团成员们对他的崇高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精神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正能量。

讲好红色故事,释放红色魅力
在活动的最后,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一起交流心得。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对家乡的红色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焦裕禄同志:“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此次参观活动引起了实践成员们的强烈反响,参与者纷纷表示,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令人动容,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践团成员不仅深刻领悟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涵,更坚定了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决心。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红色基因的队伍中来,让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更是让红色印记熠熠生辉。
 
 

 
作者:河南工业大学星火青春实践团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星火青春实践团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