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海岛古城,品味非遗风韵: 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时间:2024-07-19 14:24:45 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东海之滨,石浦港畔,静谧的渔港古城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非遗文化。2024年7月17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滴水行动之遇见小分队前往宁波市象山县石浦渔港古城,一段走访海洋文明、探寻非遗文化之旅就此展开。
“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古城街巷交错,屋檐错落有致,“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小分队成员首先参观了用实景展示渔民劳作文化的耕海牧渔馆、陈列各式中国盘扣的宏章绸庄以及江心寺、关帝庙、源生钱庄等12个特色场馆,身临其境地感受集趣味无穷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渔文化、可歌可泣的海防文化、红极一时的渔商文化为一体的象山海岛文化。
接着,小分队成员拾级而上,拜访了各种非遗的传承人。通过访谈他们了解到,象山非遗项目传统手工编结技艺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裘亚素熟练掌握香包、草编、结艺、手龙等编结技法,还传承鱼骨鸟并创新了鱼骨画。此外,裘老师还承担着前往各乡镇学校教中小学生们编结等非遗技艺的任务,“我今年从5月22号开始到现在好像都没空下来过,昨天今天两天空的,明天又要去上课,接下去到21号都有课程,教的内容呢,也不是唯一一种,我教的内容比较杂,反正你能说的出来我都在教,他们都说我是全能的。”
裘老师热情地把她的鱼骨画、鱼骨鸟、手龙等手工作品从木柜上拿下来给团队成员们展示、讲解,还亲手为每位团队成员编织了一枚戒指以表祝福。
与裘老师传承非遗的热情洋溢相较,小分队下一位拜访的海螺花非遗传承人黄敏则显得更为“佛系”,她的屋檐下挂着大大小小生机盎然的海螺花,海螺花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植物花被,而是指各种种在海螺里的花草。从深海打捞上来的螺,由于个头大肉质老,不宜食用但弃之可惜,后来当地百姓想了一辙:把螺肉掏出来捣成泥和泥土混在一起,作为花草的养料,然后把花草种在螺壳里。“其实我不太想传播它,现在很多人不想从别的地方带走什么,只想着网上也能买到,其实海螺花网上是买不到的,与其在网上看各种美图,不如来亲眼看看。”经黄敏介绍,制作海螺花需先挑选体积较大的海螺,去除螺肉,经历一段时间的风干去味,再以海螺壳为花盆,种上各种植物。海螺作为石浦海岛的一大特色,在为海岛渔民提供商业价值之余,也成为了像黄敏这样的非遗手艺人
与两位渔港古镇的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后,团队成员从她们质朴的话语和真诚的笑容中捕捉到了传统手工艺者沉静踏实、匠心独运的精神品质。探寻海岛古城非遗的尾声,成员们还观摩了鱼灯的制作。种类繁多的非遗鱼灯点缀着古城的天空,也点亮了海岛文化破晓时的夜空。
穿越时空,滴水行动之遇见小分队寻迹海岛古城,品味非遗风韵,聆听非遗传承人的心声,用青年之声回应历史呼唤,用赤子之心传播非遗文化。
作者:大学生之声 来源:大学生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