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大学生活

高校大学生转专业之困求解

时间:2023-06-28 关注:
每年新学期开学后,专业转换和调整都会在全国不少高校的学生身上上演。学生转专业的动机有哪些?转专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哪些影响?申请失败的学生如何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有哪些举措能让高校专业转换渠道更通畅?

新学期开学后,西南民族大学大二学生刘嘉琪搬离了原来的寝室,和另外3名学生成为室友。她们此前互不认识,“转专业”让她们结缘——学校将转专业的学生安排住在一起。

刘嘉琪此前学“社会工作”,今年5月,经过申请、笔试、面试后,她成功转入该校新闻学专业。而每年这个时候,类似的专业转换和调整都会在全国不少高校的学生身上上演。

学生转专业的动机有哪些?转专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哪些影响?申请失败的学生如何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有哪些举措能让高校专业转换渠道更通畅?记者进行了调查。

申请转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多

“学长,我们学校转专业容易吗?都需要哪些条件啊?”近日,在一次老乡见面会上,来自湖北的四川师范大学大一新生李娟(化名)低声向身边的师兄打听。李娟高考志愿填报了四川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录取时却被调剂到了教育学。她想转回自己喜欢的专业。

刚入校就谋划着转专业,李娟的情况在今年大一新生中并不少见。据媒体报道,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出现了新生拿着录取通知书排队申请转专业的情况,据该校教务处老师介绍,开学第一天2000多人报到,至少有200名学生申请转专业。

东北林业大学也因为政策放宽,这学期开学后,有148名大二学生申请转专业,比以往申请人数提高了近5倍。

放眼四川省内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政策和数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今年是我校申请转专业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2204名学生成功转到了心仪的专业,成功率81.6%。”四川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傅新红介绍说,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大致分为几种情形:有的是录取专业不是其理想志愿,高考录取被调剂,他们往往一入校就有转专业的念头;有的是入校前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进校后才发现与想象中的专业相去甚远;有的是冲着转入专业更加热门、更好找工作;极少数同学则受人影响或好奇,“跟风”转专业。

西南科技大学今年4月推行新的转专业政策,取消了专业课绩点和人数限制的要求,成功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大幅增加。该校教务处的数据显示,今年有1029名学生提出转专业申请,最终成功学生达739名,成功率达72%,比上年增加了132名,为历年之最。“我校转专业新政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赞许,受益最大的就是那些因为兴趣不足而学习成绩比较低甚至‘挂科’的学生,淡化原专业课成绩让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该校教务处副处长郑祥江说。

专业不是你想转就能转

不过,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像上述两所高校的学生这么幸运。记者调查发现,四川省内不少高校在学生转专业上均不同程度地设置有专业成绩和人数比例等“门槛”。

“学校要求学生所学原专业成绩排名必须是前10%,达不到就没有资格申请转专业。”刘嘉琪介绍说,她原来所在的班级30人,最后只有5人如愿以偿。而四川师范大学出台的2013年学生转专业的文件也显示,每个专业提供给全校学生的名额最多只有20名,最少的仅1名;还有秘书学、法语、教育技术学等8个专业因班额已达标准上限,不接受其他专业转入学生。

为何要给学生设置转专业门槛?不少高校教务处负责人在采访时都不约而同提到,要“遵从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关于学生转专业的相关规定”。记者查询得知,教育部2005年9月1日颁布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仅提到“学生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并未明确规定专业成绩和人数比例。

对此,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董艳云也表示,教育部在学生转专业上给予了高校充分的自主权,但学校肯定会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些条件。“最主要的考虑就是师资数量和教学设施设备的容量。”她说,学生最想转入的专业集中在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紧俏“王牌”专业,但这些专业师资数量已经确定,相应的教学、实训场地也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转专业的愿望。

西南交通大学采取了择优选拔的方式,在大一下学期期中,各学科成绩年级排名前30%的学生有资格申请转专业,并参加相应学院组织的考核,最终约10%的学生能成功转入心仪的专业。

“择优选拔能把一些特别适合某个专业的优秀学生吸纳过去,同时也能体现公平。”董艳云介绍,为避免出现一些学生高考时低分考入,通过转专业进入高分专业,学校还把学生的高考成绩一并作为参考依据,部分专业还对转专业学生的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单科成绩有相应要求。

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杜伟也认为,完全取消转专业门槛,满足所有学生转专业的需求并不现实。“首先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已经和学校达成了一个契约关系,如果进入大学就可以随意转专业,这对其他学生,特别是对高分考入某专业的学生就不公平;其次各专业的师资、实验设备等均有限,且都有相应的招生指标,不可能接收所有转专业的学生。”

即使是转专业自由度较高的四川农业大学,也对学生从第二批次专业转入第一批次设定了较高的门槛,并组织严格的考试。而随着学生转专业的难度降低,该校部分专业也出现了“苦乐不均”的现象——广受学生“追捧”的风景园林学院不得不因为申请学生爆棚而限定名额;而“森林保护”等专业则因为转出学生较多,老师不得不给他们做工作让学生回心转意。

“尽管我们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学校愿意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傅新红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专业发自肺腑地热爱,他才肯下功夫,才可能学好专业。

改革高考录取制度或可解转专业之困

一方面,全国大多数高校在转专业上仍设置有较高门槛;另一方面,学生对转专业的需求却不低。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针对2009年入学的学生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对就读大学满意度仅为35%,对所学专业满意度仅为44%。

2010年从四川大学毕业的冉艳就是一个例子。刚进大学,她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专业,“工作不好找,还需要‘笔头功夫’”,就打了退堂鼓。她利用课余时间辅修了人力资源管理第二专业,毕业后,也如愿以偿进了这一行。

湖北秭归的一名女生则选择退学重新高考的方式来“抗议”不喜欢的专业。2012年,这名叫付芬(化名)的学生在北京大学读了两年后,实在不喜欢所学的哲学专业,毅然选择退学重考。但结果分数并不理想。

“我不赞成他们贸然退学,而是希望通过调整专业观念,尝试培养兴趣,毕竟辍学复读的风险太大,万一再次失利,将浪费更多的青春岁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但他同时表示,要让一个学生花4年、甚至更长时间与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专业知识打交道,实在太不人性了。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造成许多学生不喜欢自己专业的重要原因,跟当前的高考招生录取机制有关。“录取学生一般跟成绩挂钩,高校一看这个学生这门功课的成绩不错就招进相应的专业,但这个专业未必是学生真正喜欢的。”他认为,这不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高校要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真正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

“打破当前的集中录取制度、调整学籍管理体系,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熊丙奇说,如果一名学生可自由申请大学,可同时拿到多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结合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大学,那么,对大学、专业不满意的程度将大为降低。
作者:大学生之声 来源:大学生之声
大学生活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