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福农学子三下乡:了解大食物观,向森林问食物

时间:2024-08-13 15:07:22 关注: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大食物观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产业模式,深刻影响了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与消费行为。然而,对于身处乡村的儿童而言,这一概念仍旧是一片未知的领域。为了缩小城乡间的知识鸿沟,丰富乡村小学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物来源的多元化和丰富性,福建农林大学烛光志愿服务队前往龙岩市长汀县东埔小学开展三下乡暑期夏令营支教活动,旨在通过科普活动,向孩子们传播有关“大食物观”的知识,期望通过暑期教育实践,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并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老师,什么是大食物观?它有什么用呢?”
“大食物观”内涵深刻且复杂,面对学生们的疑惑,FAFU烛光志愿服务队以“大食物观”为核心,引领学生探索食物的多元来源与丰富内涵,通过对比新旧食物观,揭示了食物观念的演变历程,让学生们理解到,食物不仅来自田野,更源自森林、海洋等广袤自然。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新时代,“大食物观”的提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战略指引。大食物观,顾名思义,是一种对食物的更广阔、更全面的认识和观念。它突破了传统的仅将谷物、蔬菜等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狭隘范畴,将视野拓展到整个国土资源,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各个领域的食物资源。这意味着,如今不仅要关注粮食的生产,还要重视肉类、奶类、蛋类、果蔬、水产等多样化食物的供给。
农耕,什么是五谷
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五谷作为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是传统农业中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五谷的种植、收获和加工等环节,都深深嵌入了农耕文化的内涵。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谷是哪五谷吗?它与大食物观又有什么联系呢?”
绝大多数孩子在志愿者的指导与帮助下对大食物观形成了清晰的概念框架,熟悉并了解了五谷的种植过程,面对新问题,孩子们开始主动思考与讨论。与此同时,志愿者更深层次地讲解大食物观与五谷的必然联系,让孩子们了解到,虽然五谷和大食物观在具体内容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五谷为大食物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启示。
 蘑菇,森林中的食物
在蘑菇知识科普课上,志愿队成员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小朋友讲解了“大食物观”的内涵,即不仅关注传统粮食生产,还要拓展食物来源,向森林、海洋等更广阔的自然界寻求食物资源。随后,重点聚焦蘑菇这一森林中的宝藏,向他们介绍蘑菇的基本形态构成,从内部了解蘑菇,又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蘑菇的种类、生长环境、营养价值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让小朋友对蘑菇有了全新的认识。并通过介绍不同的蘑菇种类,让他们了解蘑菇的生产、食用和医药价值。
在最后,通过讲述林占熺教授的研究成果,志愿者们进一步阐释了大食物观对于当今世界来说具有的重大意义,尤其在研究菌菇这一方面颇具时代意义。以草固沙,以草养菇技术的推广普及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及使一些粮食生产欠发达地区,取得更多的粮食资源解决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食物紧缺问题。这也是大食物观所赋予的时代意义。
食物观的演变
在五谷的课堂上,志愿者们讲解了农耕文化与五谷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领悟到传统农业智慧与大食物观的内在联系。而在蘑菇的科普讲座中,志愿者们则带领学生们走进森林的宝库,揭示蘑菇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们认识到森林食物资源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如今,大食物观不再局限于五谷等传统粮食,其食物范畴拓展到各类农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以及林产品等。它强调在满足主粮消费的基础上,提高膳食质量和营养健康水平,推动国民膳食结构从“有的吃、吃得饱”向“吃得多样、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吃得绿色”转变。同时,大食物观跳出了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思维,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将食物获取途径延伸到整个国土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等,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协调性。此外,践行大食物观还需依靠科技发展,加强大食物领域的科技创新布局,深度开发各种食物资源,实现食物供给的可持续性。
志愿者通过讲解食物观的演变过程以及新旧食物观的对比,从不同方面展示大食物观的地位以及重要性。在课堂的最后,志愿者对大食物观作总结,通过举例子让小朋友理解透彻。在FAFU烛光志愿服务队的努力下,东埔小学的学生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在心中种下了大食物观的种子。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观念的革新,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的未来描绘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画卷。
通过本次科普实践活动,FAFU烛光志愿服务队见证了乡村儿童在大食物观认知、健康饮食等方面的巨大飞跃。这一成果不仅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也为乡村教育的革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展望未来,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力量加入,共同推动乡村儿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马雨欣 岑继欣 张鑫炎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