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紧跟党的步伐,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探寻苗乡情,圆梦黄家镇”乡村振兴团于2024年暑期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黄家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心忧民生同致富,情系乡村共振兴 实践团于活动期间对彭水县及黄家镇当地多个特色产业进行走访调研。胖娃农业有限开发公司通过引进先进菜籽油生产系统,实现全自动化流程,采用保底回收方案,打造“土菜”品牌,线上线下结合销售,年营业额超百万,提供就业岗位,助员工年均增收约7000元,将纯天然菜籽油产业创新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非遗苗绣在政府重视下,传承人李绍玉老师培训2000余人次,其中脱贫户800余人,带动绣娘居家就业增收致富,形成了当地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特色产业;黄家镇的桶装鲈鱼养殖作为当地特色集体经济的代表,村民与返乡农民工按比例占股建立利益联结,通过产业分红持续增收,筑牢机制助力共同致富,描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桶装鲈鱼负责人(通讯员:李昌隆)
再踏红军路,开启新征程 实践团来到黄家镇先锋社区,开展了丰富的红色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实践团从军民鱼水广场启程,重走红军路,重温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的先辈的故事。先锋社区综合专干陈庆淑担任红色知识讲解员,带领实践团成员一路前行。在陈专干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重庆红军历史陈列馆,该陈列馆由古建筑“黄学珍三合院”改建,“一张留言条”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军民一家亲的故事充分展现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17日,实践团走进烈士陵园,满怀崇敬与肃穆,为革命先辈默哀。墓碑无声,却诉说着烽火岁月。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广大青年应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不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红军陈列馆(通讯员:李昌隆)
寻觅非遗瑰宝,赓续文化血脉 实践团在彭水期间,多次探访各类优秀传统非遗,参加彭水县文化馆开展的非遗传承人座谈会。对彭水县及黄家镇地区多个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苗绣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是苗族的“无字史书”,传承人李绍玉老师开展培训带动绣娘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位于黄家镇的灰豆腐制作独特,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口感鲜嫩、豆香与草木清香兼具,是彭水饮食文化一张独特的名片;高台狮舞是力与美的结合,舞狮者动作矫健,作为国家级非遗是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彭水苗族民歌旋律优美,歌词质朴富含诗意,描绘山水风情,传承独属苗族人民的古老记忆;郁山泼炉印灶古法制盐技艺工序繁杂精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独到的智慧;冯氏蜂毒疗法以蜜蜂的毒液为媒介,通过精准的运用,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和修复机制,在医疗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旧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图为实践团参与彭水非遗座谈会后与非遗传承人们合照(彭水文化馆 供图)
以童心筑梦,传知识火种 实践团在黄家镇先锋社区为当地中小学生举办主题教育活动,设有汉语趣味课堂,追溯汉语演进以厚植文化自信;红色知识专题课,宣扬黄家镇红色文化,让孩子了解先辈付出;民族特色歌舞学习,学唱苗语普通话双语版《我和我的祖国》和土家族特色摆手舞,课堂氛围轻松有趣。17日,实践团与七彩假期实践队合作,为当地青少年儿童带来多彩课堂,包含推普小讲堂,通过绕口令引导正确发音;普法课堂,用案例故事普及法律知识;乡村振兴主题课堂,以热门综艺引出话题,让孩子了解家乡变化规划,激发爱乡之情,鼓励他们将来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与孩子们合照(通讯员:张均)
清扫街道造宜居,防治三高强体魄 活动期间,实践团来到红军街进行义务清扫与三高防治宣讲。实践团成员们认真清扫红军街及其周边街道垃圾,用实际行动表达对革命历史的敬意,为当地居民营造一个更加整洁的环境贡献力量;清扫完成后,实践团开展了三高防治宣讲活动。成员们向沿街村民发放宣传单,并耐心地为村民讲解三高防治知识,以提升村民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和防范意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三高”防治宣讲(通讯员:李昌隆)
路远行则将至,事难做则必成。实践团笃力前行,在黄家镇与当地人民一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坚守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知行合一,以知识为基础,不断行动。实践团将始终如一地跟随党的步伐,在乡村振兴的漫漫前路上留下属于青年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