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萃取千年精华,浸染民族血脉

时间:2024-08-18 11:13:06 关注:

中国青年网淄博812日电 悠扬的丝竹之音,演绎着不尽的慢词清曲;浓郁的墨香,勾勒着无尽的烟波画船。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国人的自豪、国家的根基,更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所在。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倡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了积极回应这一倡议,2024年8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的非遗探查实践队成员前往山东省淄博市的“齐梅吹雪”工作室,深入学习并体验了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人的独特精神,助力于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实践队成员通过抖音平台与“90后”技艺传承人刘峥老师取得联系,深入了解了蓝印花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刘老师商定好天气情况后,实践队成员有幸亲临“齐梅吹雪”工作室,体验了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感受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术的独特魅力。
每一缝合,皆显辛勤之色
一踏入工作室,实践队员们便被其中陈列的诸多作品所深深吸引。那些古朴的物件,散发着历史的韵味,仿佛承载着过往岁月的精华,试图穿越时空与我们进行对话。在刘老师的解说下,我们了解到,他出于对这项工作的热忱,已经致力于此八年之久。作为一位九零后,刘老师致力于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手工艺术相融合,探寻新的传播途径,旨在为手工染色技艺注入持续的生命力,使其以崭新的面貌得以传承和发扬。

图为刘老师指导实践队员扎染过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接下来,我队成员将开始体验扎染工艺。据介绍,本次扎染所使用的材料为经过脱脂处理的棉布,因为普通棉布难以吸收植物染料,必须经过高温脱脂处理才能更好地着色。本次的扎染作品主题为鱼鳞图案,在刘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将脱脂棉布平铺于桌面,将丝带置于棉布一角,然后仔细地卷起,接着将棉布中的丝带拉紧并牢固地打结,之后将作品浸入染缸中。经过这一系列工序,成品将展现出鱼鳞般的美丽图案,既美观又端庄。扎染作为一种基础工艺,通过个人的勤奋努力,能够创造出美丽的艺术成果。在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刘老师的作品,经刘老师讲解,这些作品分别采用了平针缝绞法、随意打结扎法、包豆子花法等多种技法。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手工艺术家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
每一浸染,皆显本真之色
从未有花自始即为花,其绽放之努力,令人钦佩,通过不懈奋斗,绽放出耀眼光芒。染布工艺亦复如是,经由反复浸染,色彩印记逐渐加深,皆为时间淬炼之见证。据刘老师所述,染液之原料取自天然植物,如板蓝根、寥蓝等,制得靛泥,再加入高度白酒、草木灰或工业碱、清水、冰糖等,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经过发酵,最终制成染料。将制备好的棉布浸入染缸,每次浸入,颜色便加深一分。在适宜的气候与充分发酵的条件下,染缸内的染料呈现青色,所染出的棉布亦显青色,随后在适宜的环境下,颜色逐渐转变为蓝色。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劝学》一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与蓝就在时间的加持下转换,最终的作品也在时间与温度的烹煮下展现眼前。

图为实践队员扎染过程。 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每一蜕变,皆显璀璨之光
随着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经历了不断的革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的潮流使得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同时赋予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以活力。科技的赋能为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王佩瑜先生以不破不立的精神,致力于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娱乐化,使之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然而,随着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的兴起,传统京剧面临着与现代市场接轨的挑战,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行业内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也制约了京剧的创新与发展,面对这一现状,王佩瑜先生深感忧虑,但他依然勇敢地担当起“现代京剧推广人”的角色,致力于通过创新的手段、渠道和平台,打破现代社会与人心的隔阂,让年轻一代能够领略京剧之美,并将京剧的辉煌传承下去。
在蓝印花布的发展方面,刘老师同样有着深刻的体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虽然降低了成本,但同时也导致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尽管如此,刘老师仍然致力于传播植物染布技术,并将自己对这一传统技艺的热情传递给他人。此外,刘老师也在抖音等数字平台上积极推广,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扎染艺术,激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通讯员 崔贵珍)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崔贵珍 供图
 
作者:大学生之声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