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天津师范大学学子三下乡:普法教育开新篇,非遗文旅绘兴图

时间:2024-08-22 21:08:42 关注:

天津师范大学学子三下乡:普法教育开新篇,非遗文旅绘兴图

  通讯员:拜思嘉

  为积极响应“三下乡”活动的号召,服务社会并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7月20日至7月24日,由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十名师生组成的“法润乡土”三下乡实践团队,前往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开展以“青年学子入淳化,法治知识润乡村”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入乡村,不仅专注于乡村的法律普及教育,还致力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文化旅游融合的新途径。团队期望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的力量和文化的活力。
 

普及法律知识,促建和谐乡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薄弱区域在乡村。建设法治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不可缺的环节。因此,团队以为乡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助力乡村法治振兴作为实践活动重点。

  实践活动的第一天,团队前往村委会,向村干部了解当下本地区法治环境、法律普及现状及民众实际需求,团队成员根据所在实践地情况,确定了普法的重点并针对性制定普法计划,为随后开展的普法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中,实践队在分发预先准备的宣传资料后,采用浅显易懂的表述方式,并结合具体案例,对民法典和宪法中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阐释。此外,团队将防范诈骗作为本次法律普及活动的核心内容,多次强调居民需增强警觉性,以防受骗上当。

  (图为宣讲员向社区居民普法 宁佳欣摄)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之后的普法活动中,团队将普法教育的重点转向乡村青少年。通过演绎“以案释法”情景剧、朗诵法律短诗、做“可不可以”法律小游戏以及法律知识问答等方式,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激发他们对法律的兴趣,在他们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

  (图为主持人组织参与“可不可以”法律小游戏 孙靖雯摄)

  在推广法律知识至社区居民与青少年的实践活动中,大家都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队员回忆道:“看着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我深刻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走近乡村农户,聚焦实际诉求
 

      七月盛夏,团队穿行于乡间的小径,深入农户的家中,与村民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聆听他们对各种法律的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或希望咨询的法律问题。通过实地沟通交流,团队更准确地把握了村民们的迫切需求和忧虑。通过倾听、记录、整理、研讨和汇总以及与指导老师的深入分析后,团队成员们一一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次日,队员们再次前往村民家中,为他们提供针对性建议,并向他们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新的法律政策以及权益保护措施,助力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图为实践队与王阿姨谈论法律问题 陈可欣摄)
 

探寻非遗文化,助推文旅发展
 

  古韵悠悠传千古,非遗璀璨映今朝。作为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持续传承。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深入挖掘淳化县丰富的文化积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陕西面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淳化荞面饸饹以其独特的“筋、柔、光、煎、稀、汪、鲜、辣、香”九大特点,被列入咸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团队亲访荞面饸饹面制作技艺的传习所,全面了解了制作过程,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阿姨进行了采访,了解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的动人故事。

  (图为与王阿姨交流饸饹制作技艺获奖经历 杨顺超摄)

      淳如诗,美如化,这座古城,底蕴深厚、风景秀美。随后,实践队参观了文化博物馆以及淳化特色景点。博物馆承载着地区过往的记忆,凝聚地区文化的精华。在庄严而宁静的博物馆内,众多珍贵文物静静地陈列着,如西周兽面纹五耳鼎、西汉星云纹镜、清霁蓝釉托盘等,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淳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人文景观,更体现在自然景观之中。横跨宽阔河流的云桥、象征“三六九向上走”的云梯以及为用以祈福、巍然屹立的兴淳塔等,都是淳化地区独特韵味的体现。

    (图为文化博物馆中的清霁蓝釉托盘 孙靖雯摄)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在本次的三下乡活动中,法润乡土实践队深入淳化乡村,贴近民众,开展活动。听需求、传知识、探文明,充分发挥奋斗精神,以青年之力助力乡村振兴。(天津师范大学 拜思嘉)

作者:拜思嘉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