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潍坊1月29日电(通讯员 刘澜懿)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亿万华夏儿女情感的纽带与文化的象征。作为语言与文化交织的结晶,方言不仅是地区特色的象征,更是理解春节文化的独特窗口。为探究方言在春节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感悟方言对当地人民的深刻意义,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海春声,乡音贺岁”社会实践队从潍坊这片充满民俗风情的土地启程,走进民俗博物馆、春节文化展馆,在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展品间穿梭,感受岁月的痕迹与文化的传承;与当地居民倾心交流,倾听那些饱含着生活智慧与情感温度的方言故事,触摸最真实的民间文化脉搏。实践队认真记录所行所感,并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新春方言文化推广活动,如新春方言宣传视频、方言语音小卡等。用青春力量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动力,让方言与春节民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一、质朴亲切——山东方言的文化印记
山东方言以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表达方式,承载着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反映了山东地区勤劳善良的淳朴民风。山东方言的文化印记在春节习俗中表现得尤为鲜明。从“拜年”到“打春”,从“送灶王”到“贴福字”,每一项春节习俗都能通过方言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与意义。以“拜年”为例,山东不同地区的方言在问候语中展现出细腻的地域特色,如胶东地区以“给您拜年啦”为主,表现出山东人民崇尚礼仪、重视人情的谦和与包容;而鲁中地区则常以“过年好”表达祝福,凸显了山东人民 脚踏实地、豪迈直爽的务实与坦率。
方言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当地风土人情与文化积淀的写照。 山东方言的地道与亲切之中蕴含着山东人民淳朴善良的民风。在队员的走访中,许多村民们操着一口地道的山东方言,热情洋溢地向队员们讲述着与春节习俗相关的故事,其中一位潍坊寿光的老人用浓厚的地方口音为实践团队讲述了当地贴春联的习俗。老人说:“咱贴这大红对联,可得选个大吉大利的时辰,贴的时候,得边贴边念叨着‘红红火火顺顺当当’,这叫有讲头。”老人一边说着一边双手合十,对着春联虔诚行礼,实践队员学得有模有样,口中轻声念着“红红火火顺顺当当”向大红春联行礼,看到这一幕的老人开怀大笑。这句潍坊方言中的“顺顺当当”不仅是祝愿来年的平安顺遂,更饱含着山东人对家庭和谐美满的真挚期盼。在一个个方言讲述的习俗故事里,淳厚的乡音既表达着对他人的祝福,也体现了山东人直率真诚、热情好客的性格。方言中的一声声“吃好喝好,明年更好”的祝愿,传递的不仅是亲情与友情,更是一种扎根于乡土的善意与温暖。
图为老人精心擦拭春联,为实践团队解释“顺顺当当”的含义 通讯员 刘澜懿 供图
二、文化传统与情感纽带——方言的独特作用
方言不仅是山东人民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实践队员走访各地,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发现方言在春节习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增进人际关系和传递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潍坊青州的一户人家,老人用地道的潍坊话讲述了春节期间的“送灶王”习俗。他说:“每年除夕,我们都要给灶王爷送 上‘供品’,嘴里还得念上几句‘保家安康’,这是咱家祖传的规矩。”老人的孩子早已搬进市区生活,但灶王爷的画像也被他们带进了高大的楼房。老人方言的教诲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传递,更加深了家庭成员对祖先文化的尊敬与传承,也展现了山东人尊重传统、注重家族文化、家风家训的美好品德。
此外,队员们还注意到,方言在春节期间的运用,总是萦绕着浓厚且真挚的情感色彩。尤其是在“拜年”这一活动中,山东的方言不仅仅是问候的工具,更承载了浓烈的家庭和社交情感。无论是长辈的叮嘱,还是朋友间的祝福,在这一声声的方言问候中,节日的氛围愈发浓厚,一个强大的情感纽带在人们之间悄然构建,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语言而拉近,亲情与友情在方言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方言不仅是文化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传递者,帮助家庭成员、朋友和社区之间维系紧密的联系。在春节这个象征着团圆与祝福的特殊时刻,方言成为了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借助这一方言的桥梁,团圆的人们能够更加自然、流畅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无需华丽的辞藻,只需那熟悉的乡音,便能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让节日的喜悦与温暖在每个人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