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山东大学学子寒假母校行:以青春之名续写精神传承

时间:2025-03-02 21:51:20 关注:
2025年1月25日,山东省实验中学报告厅内涌动着青春的热浪。来自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音回梦调研宣讲团的本科生曹同学以"双线同行·薪火相传"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开展母校回访宣讲活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让300余名高中学子触摸到真实的大学生活图景,更在寒冬中架起精神传承的温暖桥梁。
 
数字背后的温度:创新宣讲模式激发参与热潮
活动采取"云端直播+线下互动"的复合形态,线上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突破200,弹幕互动量达500余条。"学长说的八校区食堂菜系是真的吗""青岛校区图书馆真的面朝大海吗"等充满烟火气的提问,让实时评论区持续飘起"哈哈哈"的欢乐符号。线下活动现场,当宣讲团成员带着山东大学定制文创产品走进高三(2)班教室时,雷鸣般的掌声持续半分钟,现场拍摄的视频里,不少学生边鼓掌边红了眼眶。
 
该校团委实践部负责人介绍,今年寒假共有127支宣讲团队奔赴全国23个省份,其中43%的团队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创新实践,既延续了传统宣讲的情感温度,又借助新媒体技术扩大了辐射半径,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传播效能提升近40%。
 
文化浸润式宣讲:让大学精神可触可感
宣讲现场,曹同学以《我的山大十二时辰》为主题,通过自主设计的动态PPT带领学弟学妹展开沉浸式校园漫游。清晨文学生活馆的经典晨读、正午齐园食堂升腾的烟火气、傍晚青岛校区海天之间的落日熔金,每个场景都搭配着真实的学生vlog片段。当播放到中心校区银杏大道金叶纷飞的延时摄影时,现场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在学术文化板块,宣讲团成员特意展示了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影像。幽蓝色仪器光芒中,机械臂精准抓取的画面引发阵阵惊叹。"原来教授上课时会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案例""理工科实验室比科幻电影还酷",学生们在反馈问卷中这样写道。这种具象化的展示方式,使抽象的"双一流"建设成果转化成了鲜活的认知体验。
 
成长的双向奔赴:在传承中实现自我超越
准备宣讲材料的过程,成为曹同学重新认识母校的精神之旅。在整理校史资料时,他系统梳理了从1901年山东大学堂"为天下储人才"的初心,到今日"双一流"建设中的科技突破。"原来我们实验室的智能电网技术,竟与三十年前校友参与的三峡工程有技术传承",这种发现让宣讲内容更具历史纵深感。
 
活动现场设置的"时空信箱"环节尤其令人动容。高三学子在特制信笺上书写对未来的期待,其中超七成提到"成为山大人"的愿景。曹同学向记者展示了一封特别来信:"看完你拍的青岛校区星夜,我才明白《滕王阁序》里'俊采星驰'的意境。明年九月,让我们银河广场见!"这些跨越代际的对话,印证着教育家潘懋元所言:"高等教育的精神感召力,往往在课堂之外完成最动人的传递。"
 
教育生态新探索: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重构
本次活动特别设置"成长方法论"共享模块。曹同学以时间轴形式复盘高三备考历程,当投影仪显示出他高考前夜整理的错题本照片时,现场响起强烈共鸣。高三学生王某在采访中表示:"看到学长用不同颜色笔标注的知识漏洞,我突然理解真正的努力不是耗时间,而是讲方法。"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宣讲会专门开发了"山大通关秘籍"微信小程序,内含20个校园文化彩蛋。数据显示,活动结束后小程序访问量持续攀升,用户平均停留时长达到8分钟。这种将育人元素植入新媒体的尝试,为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刘教授指出:"这些00后学子用Z世代的话语体系,构建起高校与中学的对话新范式。他们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接收者,更是创新传播的实践主体,这种身份转变对高等教育生态重构具有启示意义。"
 
活动尾声,曹同学向母校赠送了记录山大海景的沙画瓶,瓶中178颗贝壳对应山东大学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数量。这个充满巧思的礼物,象征着无数青年学子正带着梦想的微光,向着黄海之滨的学术灯塔进发。正如活动现场横幅所书——今日你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你为荣,这场跨越冬天的对话,早已在少年们心中埋下春天的希望。
 
作者:曹培翔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